文章管理
勇媽車手程詩軒 再度激戰武嶺

勇媽車手程詩軒 再度激戰武嶺
前俱樂部聯賽凸字台常客 用紓壓的心情再逢大山
在結婚生子之前,詩軒從未替自己畫上時間軸的人生清單,沒特別想過幾歲要結婚,幾歲該生子,過著練車、比賽、上班的規律生活,遇到了便自然往下走。
巔峰不再造極 放下對成績的迷思
武嶺盃一直是她每年最大的目標,這座令她又愛又恨的大山,因為前幾次的連霸成績帶來莫大成就感,也帶來更多騎車動力,每一年的武嶺挑戰一直都在計劃當中。今年最特別的是,她不再只是RW30組別,更是以「媽媽車手」的身份重回武嶺賽場。

詩軒成為媽媽車手
暮然回首 動力來自純粹
我們跟詩軒聊著現在育兒如打仗般的生活,一邊回味過去的日子。
詩軒從國中開始練田徑,國中二年級第一次碰自行車是下坡車,詩軒的父親去她乾爹那帶了一台車回來,乾爹的兒子正是下坡車手江思翰,兩人一起玩下坡車,直到她去唸高中才接觸場地車。高中一年級進入台中自由車隊成為徐瑞德教練的學生,專攻場地賽,練到大學畢業。

2014年詩軒再拿起登山車出去玩 ©程詩軒
短距離爆發型變成長距離耐力
詩軒談起為什麼離開車隊,在大學三年級的一場全運會中,她比到信心全無,難受至極,完全不想再碰到單車。
「我那時候場地成績不錯 ; 登山車成績也不錯,兩者是不同性質,一個是短距離爆發力,一個是需要體力、耐力、跟技巧,訓練方式截然不同。」教練希望這兩個項目都能有不錯的成績,但最後結果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她抱著遺憾的心,離開車隊,轉踏入職場。那段低潮使她封閉了三個月,直到在歐瑟單車生活館工作,才開始踏出來,慢慢踩回踏板,帶著車友輕鬆騎。

詩軒是如何面對完全不同的訓練內容呢?
歷經20多年短距離的訓練,她轉戰公路聯賽,還騎出好成績,有用哪些新的訓練菜單嗎?她的回答令人震驚,「沒有,我完全沒課表。我純粹是玩票性質。」

2011年詩軒騎車北上,參加聯賽年末頒獎典禮 ©程詩軒
以前被壓著做課表,後來出來玩聯賽,騎到車反而是開心的,在沒有壓力之下出現騎車動力,那是發自內心的愛騎車,從CUBE車隊到昇陽CCT車隊,一切都在純粹的心裡頭得到解放,意外獲得成就感。
詩軒深知自己在爬坡界裡面算胖的選手,體重落在58~60公斤,其他則是最多50初頭,她在騎武嶺的時候不受別人影響,專注在自己的節奏,內心一直鼓勵自己:「妳是會騎爬坡的胖子!」沒想到曾經討厭公路長距離,也懼怕爬坡,在第一次騎武嶺就有3小時52分的成績,自己也很滿意。

當了媽媽之後,很多生活型態會為了孩子多做調整
曾是專職車手、曾在場地賽留下輝煌史、曾在公路聯賽是常態冠軍,詩軒已創下不同領域巔峰。有人說,運動員一旦停止運動,要再重新練起來,還要花上比一般人更多的訓練量,她點頭認同:「沒辦法回到原本的巔峰,除非專職認真練車。」

2007年的詩軒在場地上奔馳(右一)©程詩軒
「我們不要說『在練車』,就說『騎車』吧!」詩軒以平常心小小糾正一下旁人看待她復出的態度,面對今年九月武嶺盃,她豁達說明:「別期望我會有什麼成績,因為騎的量確實有限。」
要再戰武嶺,她以一股平凡心情看待,這份心情比當時俱樂部聯賽的輝煌時期還更加平實,畢竟當了媽媽之後,更能懂得時間的寶貴,把握任何一分一秒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讓熱愛騎車的這股熱忱,持續燃燒下去,同時又能分擔掉新角色的精神壓力。
-
登山車中部私房景點~走!來去“七辣林道”把七辣
台灣每一個山林都有它的故事。山林是成就出都市的溫床,在每一座山底下都有主要幹道去連接到其他重要城市,當人們奮力在都市叢林裡頭努力求生存的同時,卻忘記了最原始山林的存在價值,隨著身份轉換和時間推移,山林
-
無線套件給你無限場面!全台首輛電子化全地形登山車
在台灣玩公路車的人口遠比登山車還多出好幾倍,大家對於公路車的電子化趨勢早已是在掌握之中,反倒是登山車的電子化程度能到達哪裡?卻是鮮少人知。除了跟品牌本身的推廣力道有關 ; 再來是智能產品就像遙不可及的
-
被稱為神一般的男人「法克」 與國際好手同場較勁(上)
太多狂事說不完 法克今年勇戰場地經典賽
你可能沒聽過李俊諺,但你不能沒聽過法克。他又被車友稱為「法神」,可想而知這種稱號絕不是隨意亂取而已。
在我見到法神本人之前就已經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