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管理
什麼是職能治療?
職能治療的「職能」是什麼意思?
這裡的「職能」不是指職業,而是指「每天需要做的事情」──無論是穿衣、吃飯、寫字、上下樓梯、上班、上學、做家事、與人互動,這些都是人們生活中重要的職能活動。
每個人的「職能」都不同,職能治療的核心,就是幫助人們重新做到自己該做、想做、必須做的事。
誰會需要職能治療?
職能治療適用對象非常廣泛,包括:
嬰幼兒與兒童:如發展遲緩、感覺統合困難、自閉症、學習障礙等。
成年人:如車禍受傷、腦中風、手部受傷或因疾病影響功能的人。
高齡長者:如退化性疾病、失智症、行動不便、生活自理困難等。
心理或精神疾病患者:如憂鬱症、焦慮症、思覺失調症等,協助重建日常生活節奏與社會參與。
職能治療都在做什麼?
職能治療師會根據每位個案的情況與需求,設計客製化的介入方式,包括:
✅ 日常生活訓練
教導或協助個案完成如吃飯、洗澡、穿衣、如廁等基本自我照顧活動。
✅ 動作與手部功能訓練
針對大肌肉與精細動作的協調性進行練習,幫助個案重新獲得操作能力,例如使用筷子、寫字、拿東西等。
✅ 感覺統合訓練
對象多為兒童,透過特定活動幫助大腦更好地接收與整合來自身體與環境的刺激,提升穩定性與學習表現。
✅ 認知與心理功能訓練
提升專注力、記憶力、問題解決能力,協助個案維持思考清晰,特別適用於高齡者或認知障礙者。
✅ 輔具與環境調整
提供輔助工具建議,或調整居家、工作環境,讓個案能更安全、方便地生活。
✅ 社會與職業技能訓練
幫助個案學習表達、溝通、情緒管理,或訓練回歸職場所需的能力。
舉個例子來說...
一位中風後無法自己穿衣的長者,透過職能治療的日常生活訓練與手部復健,逐漸恢復自理能力。
一位有感覺統合障礙的孩子,透過遊戲式活動改善對聲音或觸覺的過度敏感,提升上學的適應能力。
一位手部骨折後的上班族,透過職能治療重建握力與精細動作,能順利回到工作崗位。
職能治療與物理治療有什麼不同?
雖然兩者常被一併提及,但焦點不同:
物理治療(PT):強調身體結構與動作功能的恢復,例如走路、抬手、肌力訓練。
職能治療(OT):更重視「做事情」的能力,協助個案能夠回到生活中、完成他想做的事。
兩者常會相互搭配,為個案提供完整的復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