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欄
開學好焦慮?淺談假期後症候群
聽著他訴說去上學時的不舒服及焦慮,
不禁想起,
「假期後症候群」(post-holiday blues)這個大家都曾有過的症狀,
假期後症候群的概念早在1955年就曾發表於心理學期刊上,
這不是真正的疾病,
而是在假期後,會出現焦慮、低落、易怒、睡眠問題或是身體不適。
-
這兩天適逢開學(而且又是開學一天放假兩天的那種),
許多家長及孩子們應該都處於關係緊張的狀態,
如何調適自己協助孩子度過這段期間,
家長們可以這麼做:
- 心態上的調整:不急著替孩子上緊發條。孩子不像家長經歷過多樣情境,適應及應變力較弱,可放慢步調,逐步訓練孩子調適收假的不適感。
- 陪伴:協助孩子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是陪伴,也可透過經驗分享及聊天,讓孩子知道「不是只有你覺得收假很痛苦,我也曾經感受過。」
- 運動: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加腦內啡,也可以幫助入睡。另外,若孩子不喜歡運動,也可透過靜態的冥想、正念增加專注力。
- 調整3C用品使用頻率:與孩子共同討論,討論出合理的使用時間,並採取逐步增減的方式,不力求一步到位。
- 使用時間表:與孩子一起討論放學後的時間安排,除了完成作業時間外,留一些孩子的個人休閒時間,一旦訂定後,與孩子一起執行。
- 睡眠習慣調整:延續時間表的訂定,睡眠時間固定也很重要,此外,培養孩子睡前的儀式也很重要,例:刷牙、喝牛奶、聽白噪音、塗抹乳液…等
以上協助事項,
都需家長耐心陪伴孩子一同執行並檢視,
且需維持最少十天以上。
若孩子是可自律管理的青少年,
家長不需過度急躁壓迫,
給出彈性空間並適度關心即可。
別忘了,
你我都曾經有過那種「假期後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