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創傷」—那些藏在心裡的故事|PTSD諮商|南投PTSD諮商
在身心/精神科門診中,跟創傷有關的診斷通常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一場車禍、一次暴力事件、重大災難或生離死別。但在心理治療室裡,我們更常看見的是另一種創傷—外表看似平靜,心裡卻留下裂縫的小事。
同一件事,有些人很快復原,有些人卻會在心裡反覆重演。這不是意志力的問題,而是心裡的「防衛」、「感受」與「意義」交織出不同的故事。
它可能太突然、太強烈、太陌生、太孤單,或是當時沒有任何大人幫孩子「理解」發生了什麼。
被突然吼罵的幼兒
兩歲孩子把水打翻,爸媽因為心情不好突然大吼。
孩子被巨大的聲音嚇到,來不及理解:「我不是不好,我只是失手了。」
他的內心世界可能形成:
「我是不是很糟?」
「我做錯事會被愛的人丟下嗎?」
這就是小小的創傷。
不是那一聲責罵造成創傷,而是孩子的心無法單獨承受這份恐懼,而又沒有被安撫與理解。
長大後的他
某位成年人在職場被主管突然提高音量,他心跳立刻加速、無法思考。
事後他懊惱:「我怎麼這麼敏感?」
但這不是敏感,而是:過去那個被吼的小孩,在身體裡被喚醒了。創傷會在遇到類似的情境時,像「自動播放」一樣啟動原本的恐懼。這不是選擇,而是當年沒能處理完的情緒來討回它的位置。
但有一種創傷叫:「累積性創傷(cumulative trauma)」,一次一次小小的失落累積起來的影響。
永遠很懂事的小孩
小女孩每次哭,爸媽都說:「這種小事不用哭。」
她慢慢學會把情緒收起來,表現乖巧、貼心、成熟。
長大後,她常覺得:
「我不想麻煩別人。」
「我的需求不重要。」
「表現好才能被愛。」
這不是她的個性,而是童年一次一次對「情緒被忽略」的適應。
這種適應成功讓她「看起來很堅強」,卻也讓她在親密關係裡容易覺得孤單。
真正的創傷,是孤單。
孩子在害怕時如果能被緊緊抱住、有人告訴他「我知道你嚇到了,但你沒做錯」,那場恐懼就能被心裡消化掉。反之,若孩子只能自己承受,他就得用自己的方式(壓抑、否認、切割隔離感受、過度乖巧、攻擊他人等)去面對太大的世界。
這些方式在童年曾經保護他,但長大後可能變得阻礙。
那麼,如何療癒?
療癒不是消除記憶,而是讓當年的自己不再孤單。
在治療室裡,來訪者可以:
- 把當年沒說出口的恐懼重新說出
- 讓壓抑的情緒浮現
- 在安全的關係裡重新體驗被理解
- 練習用成人的心智去理解當年孩子的痛
治療師提供的是穩定、可預測的存在,讓舊有的傷可以被看見、命名,並重新意義化。
你不會再回到創傷發生的那一天重新受一次苦。
你是在用現在的力量去陪伴「那個當年的自己」。
把當年太大的、太孤單的經驗,交由現在的心重新接住。
如果你容易被嚇到、容易退縮、容易爆炸、容易自責、容易討好、容易逃避——這些都不是你的錯。那是你心裡曾經用盡全力求生的痕跡。
心理治療不是要改變你,而是要陪你一起把這些痕跡理解成:
「那時候我只能這樣保護自己。
但現在我不需要再靠這些方式生存了。」
創傷不是你的問題,而是你曾經用力活下來的證據。
同一件事,有些人很快復原,有些人卻會在心裡反覆重演。這不是意志力的問題,而是心裡的「防衛」、「感受」與「意義」交織出不同的故事。
創傷其實是心裡來不及理解的「太多」
它可能太突然、太強烈、太陌生、太孤單,或是當時沒有任何大人幫孩子「理解」發生了什麼。
被突然吼罵的幼兒
兩歲孩子把水打翻,爸媽因為心情不好突然大吼。
孩子被巨大的聲音嚇到,來不及理解:「我不是不好,我只是失手了。」
他的內心世界可能形成:
「我是不是很糟?」
「我做錯事會被愛的人丟下嗎?」
這就是小小的創傷。
不是那一聲責罵造成創傷,而是孩子的心無法單獨承受這份恐懼,而又沒有被安撫與理解。
創傷像是一個「卡住的經驗」
長大後的他
某位成年人在職場被主管突然提高音量,他心跳立刻加速、無法思考。
事後他懊惱:「我怎麼這麼敏感?」
但這不是敏感,而是:過去那個被吼的小孩,在身體裡被喚醒了。創傷會在遇到類似的情境時,像「自動播放」一樣啟動原本的恐懼。這不是選擇,而是當年沒能處理完的情緒來討回它的位置。
創傷也可以是「長期的小挫折」
但有一種創傷叫:「累積性創傷(cumulative trauma)」,一次一次小小的失落累積起來的影響。
永遠很懂事的小孩
小女孩每次哭,爸媽都說:「這種小事不用哭。」
她慢慢學會把情緒收起來,表現乖巧、貼心、成熟。
長大後,她常覺得:
「我不想麻煩別人。」
「我的需求不重要。」
「表現好才能被愛。」
這不是她的個性,而是童年一次一次對「情緒被忽略」的適應。
這種適應成功讓她「看起來很堅強」,卻也讓她在親密關係裡容易覺得孤單。
創傷最深的,不是事件,而是「沒有人陪你一起承擔」
真正的創傷,是孤單。
孩子在害怕時如果能被緊緊抱住、有人告訴他「我知道你嚇到了,但你沒做錯」,那場恐懼就能被心裡消化掉。反之,若孩子只能自己承受,他就得用自己的方式(壓抑、否認、切割隔離感受、過度乖巧、攻擊他人等)去面對太大的世界。
這些方式在童年曾經保護他,但長大後可能變得阻礙。
那麼,如何療癒?
療癒不是消除記憶,而是讓當年的自己不再孤單。
在治療室裡,來訪者可以:
- 把當年沒說出口的恐懼重新說出
- 讓壓抑的情緒浮現
- 在安全的關係裡重新體驗被理解
- 練習用成人的心智去理解當年孩子的痛
治療師提供的是穩定、可預測的存在,讓舊有的傷可以被看見、命名,並重新意義化。
你不會再回到創傷發生的那一天重新受一次苦。
你是在用現在的力量去陪伴「那個當年的自己」。
把當年太大的、太孤單的經驗,交由現在的心重新接住。
如果你容易被嚇到、容易退縮、容易爆炸、容易自責、容易討好、容易逃避——這些都不是你的錯。那是你心裡曾經用盡全力求生的痕跡。
心理治療不是要改變你,而是要陪你一起把這些痕跡理解成:
「那時候我只能這樣保護自己。
但現在我不需要再靠這些方式生存了。」
創傷不是你的問題,而是你曾經用力活下來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