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深蹲到底要蹲多低?別再瞎蹲了!
深蹲到底要蹲多低?別再瞎蹲了!
在健身房觀察久了,你會發現深蹲有很多「流派」。
有人剛下去一點點就急著起來,說那是「半蹲訓練」;有人則蹲到屁股快要親地板,覺得這才叫「靈魂深蹲」。
那麼,深蹲的正確深度到底是多少呢?
為什麼深度這麼重要?
深蹲是經典的下肢訓練動作,能同時刺激股四頭肌、臀大肌、腿後肌群與核心穩定度。
如果深度不足,就像在看電影時只看開場五分鐘,完全進不到重點情節,訓練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但蹲得太深,也不是人人都適合,特別是柔軟度不足的人,反而可能讓膝蓋、腰椎承受過多壓力。
深蹲深度的三種常見標準
大腿與地面平行(基本款)
適合新手與大多數訓練者,既能有效刺激肌肉,也能兼顧安全性。臀部低於膝蓋(全蹲)
需要較好的髖關節與踝關節活動度,可以增加臀部與腿後肌群的參與度。淺蹲(大腿高於平行線)
僅適合特定康復訓練或熱身,長期淺蹲會讓肌肉成長像3G網路一樣緩慢。
蹲太淺與蹲太深的風險
蹲太淺:刺激不足、進步緩慢、膝關節壓力集中。
蹲太深:柔軟度不足時易出現腰彎、膝扭等問題,受傷風險上升。
如何找到「剛剛好」的深度
先測柔軟度與穩定度:髖、膝、踝關節活動度決定你的安全極限。
逐步增加深度:從平行深蹲開始,隨著柔軟度提升再挑戰全蹲。
專注姿勢穩定:背部保持中立位,腳跟不離地,核心收緊。
小結
深蹲不是比誰下去多,是比誰站起來帥。
你不需要一次蹲到懷疑人生,重要的是找到能安全發力、又能確實刺激肌群的深度。
從今天開始,不要再「瞎蹲」,而是「懂蹲」。
沃克澳小提醒
剛開始練深蹲,別一股腦自己硬蹲。
動作正不正確、深度有沒有到位、哪裡該發力,這些細節一旦做錯,不但練不到該練的地方,還可能練出毛病。
來沃克澳參加 新手教練課體驗,一次就幫你把深蹲動作調整到位,
教你從暖身、姿勢、呼吸到重量分配,全部搞懂,
讓你的第一個深蹲,就贏在起跑線。
💬 預約體驗請洽櫃檯或 IG、LINE 私訊 @workout.gym.caotun
-
功能性訓練=不做重量訓練嗎?常見迷思解析
在健身領域裡,「功能性訓練」(Functional Training)常被誤解成單純的徒手動作或伸展,甚至有人認為它就是「不舉重量」的訓練方式。事實上,功能性訓練並非排斥重量或抗阻,而是將這些工具重新
-
為什麼你必須重視「身體平衡訓練」?
在健身與體能訓練的規劃中,許多人關注的焦點往往集中在「肌力」、「肌肥大」或「減脂」。然而,身體平衡(Balance) 卻是不可或缺,卻經常被忽略的一環。事實上,平衡能力不僅影響運動表現,更是維持日常生
-
增強式訓練(Plyometric Training):打造爆發力的關鍵
當我們談到提升運動表現時,除了重量訓練與耐力訓練外,「增強式訓練」(Plyometric Training)往往是被忽略卻極具價值的一環。它以爆發力與神經肌肉控制為核心,能幫助運動員或健身者在短時間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