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見證
中風復健|復健每天做就一定有效嗎?

常在思考如何提升中風復健的成效,哪些關鍵點是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的,過去也提過有關大腦神經可塑性十大原則,這篇想單純就復健內容本身來探討須考量的因素有哪些?
這主題讓我聯想到小時候,家人帶我去學鋼琴,除了到補習班學才藝外,也有請老師在家教學,不過時數不多,一周一次,一次約1個半小時,後來因為沒有特別密集的上課和自我練習,到了國中後就結束課程了,到現在鋼琴對我來說還是陌生的。
腦中風初期,因為神經有自動修復的機制,並且在住院期間能夠一周至少五天的復健頻率,時間在一到兩個小時不等,再加上從零開始復健,任何復健內容通常都是有幫助的,因此都能看到自己或家人有所進步。但復健除了頻率,一天花多少時間以外,還有哪些更需要考量的?
以下就復健成效提出我的看法:
- 復健方法:
復健能不能進步還是端看在方法,此時此刻的復健內容適不適合你的狀況,文獻期刊也會研究中風有效的復健方法,搭配足夠的時間和頻率,並漸進調整難度,這樣做起來才有機會有成效。而更重要的是,這些研究都是以一位治療師對一位受試者所作的研究,來確保有足夠並有效的訓練時間,並且回去要針對治療師課堂上訓練的內容自我練習。因此對於個案而言,有經驗的治療師能在身邊指導並訓練的時間越久越有機會進步,至於是否是有效的方法,就端看治療師對這方面是否鑽研以及在這領域的經驗程度。而復健內容還包括復健的難易程度,如何規劃每個個案適合程度的活動,如果太簡單,只是維持原本的能力,如果太難,會造成個案的挫折感,過度的代償方式,甚至產生疼痛,所以最終還是在於治療師本身引導個案的能力和經驗,會大大影響個案復健的動機和成效。
- 復健頻率:
頻率固然是個重要因素,如果一天捕魚三天曬網,想要進步真的很難,中風六個月之後,個案開始會從住院復健改為門診或居家復健,復健頻率可能就從一周五天改為一周兩天或三天,搭配零星的居家復健,因此自動修復機制停止,在加上頻率的降低,當然就只剩維持甚至退步。因此這也是為何過了黃金期後大部份功能上進步減緩及無法持續進步的主因。過去文獻指出,過了黃金期進入慢性期,一週至少兩次以上的復健,一次1小時的老師指導,加上回家練習會是比較有效的。如果想短期變好,則要密集式的訓練如一週五天,維持數個月。
- 復健時間(練習次數):
你一天花多久時間在練習控制你的動作?練了多少下,當然就攸關你進步的程度,這裡的復健時間,除了老師指導外,再搭配自己練習的時間(根據老師給予的功課在家練習),出外復健的好處在於你就是在復健環境下就是要做完,不能在家偷懶,並且有助於走出戶外、接觸人群。如果你或家人是在家就不會主動練習的人,建議還是要規定自己或家人要規律安排復健行程。
- 復健一致性(單一目標):
所謂復健一致性就是,需針對一個主要目標去做加強,而每個人的目標不同,當你沒有時間與治療師溝通共同目標,每轉一次院就換一個治療師,甚至會有不同的治療師有不同的見解和說法,訓練的方向也不同,當然就無法將訓練累積一定的程度並進步。因此到了中風後期想再進步,一定要針對單一主要目標去做拆解和加強,不要什麼都想做(例如想走的好又想走的快、想要肩膀穩定又想手能張開),結果每項都達不到。
- 人格特質(學習能力):
有些人說我自己做也會進步,這就牽涉到每個人的學習能力以及腦傷的程度,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只要老師講一遍,回家就會自我練習並記住,但多數中風個案存在認知損傷、肢體無力、感覺異常、不喜歡訓練、害怕跌倒、不敢嘗試等問題,也會受限進步的空間。人格特質和學習能力是比較難改變的,可藉由治療師在旁給予引導下讓個案多點程度上的挑戰,漸漸融入日常環境當中。而長輩的復健就如同運動,維持一週三天的運動習慣,再加強老師給予適當挑戰的復健內容,自然會有較好的發展。
以上我認為主動的復健和治療師提供個別化的復健方法最為重要,適當漸進的挑戰可以持續讓個案進步,但主動的練習可以加強並維持效果。這呼應了另一篇文章「腦中風後的恢復 – 神經可塑性」原則,也驗證了我對鋼琴為何還是很陌生,因為用進廢退、老師教導的時間不足、沒有持續練習等。因此大家應該思考,即使安排了每天的復健,很認真跑不同醫院,每次都超過一小時,但為何還是難以進步的原因?那一小時內的復健內容是否適合你?是否有老師針對你的問題去設計訓練內容並漸進目標,有沒有集中火力在單一目標上,本身是否有努力練習,這些都會是影響復健成效的原因之一。
陳俊宇 物理治療師
相關文章
-
中風復健|自費復健|治療師選擇指南
腦中風後想要恢復得更好,最重要的就是復健,因此當我們選擇自費復健時,無非是希望能協助我們突破目前的瓶頸,因此找到一位適合的治療師,會關係到復健時的信心和效果,也會影響後續生活的重建。這篇將針對神經/中
-
中風觀念|能走路就算恢復嗎,還有什麼可以讓行走變得更好?
腦中風後能不能行走是大家最常關心的議題,國外研究發現,腦中風後三個月約有75%的風友可以獨立行走,而在國內的調查發現,45歲以下的風友約有90%在出院時可以獨立行走,而其中有75%需要使用拐杖。從以上
-
中風觀念|面對醫療與復健,該尋求第二意見嗎?
根據統計,美國人死亡原因的第三名是錯誤診斷,而初步診斷後被修正比例高達80%,非必要手術比例高達50%,非正確治療佔疾病案例的比例為50%。由此可知,面對專業上的問題,有時候的確需要第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