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見證
中風照顧者需要了解的十件事

家人中風後,有許多接踵而來的事需要去處理和面對,此時主要照顧者就扮演著重大的角色,他可能決定了個案後續許多處置,包括住院轉院、後續復健的型式、何時準備返家、返家後復健課程如何安排、生活自理上如何協助等等,這些都大大影響了中風個案後續整體的恢復情形。不光只是中風患者,作為照顧者是一項極具挑戰的事,以下10個小提醒可以幫助你在照顧上更順利。
- 寧可多瞭解,不能遺漏:
先了解家人使用的藥物及副作用,應按時服藥並規律回診,中風個案在住院轉院、返家、或是送往機構後會遇到的種種情況,可以詢問你的醫師、治療師及醫療人員,讓他們告訴你一些建議。
- 預防二次中風:
中風後五年內有三成的機率會再度中風,因此要確認患者的飲食、運動及定期服藥追蹤,切勿自行停藥。
- 許多因素會影響恢復:
中風的位置、患者的動機、照顧者的支持、復健的量與質、中風前的健康狀態都會影響預後。因此每個中風個案的恢復都是不一樣的,只能跟自己比。
- 進步有快有慢:
通常最快恢復的時間在前六個月,但有個案數年後仍持續進步,因此每個人進步速度都不同。
- 尋求治療師的協助:
當生理狀況穩定後,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復健了,若家人有情緒、動機、行為、注意力、記憶力等問題,可以尋找臨床心理師的協助,若家人有吞嚥、語言、說話等問題,可以尋找語言治療師的協助,若有肢體動作功能上、生活上的問題,可以尋找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的協助。因為中風復健不簡單,所以更要尋求專精領域的人員來協助。
- 照顧情緒:
中風後約有3至5成個案會有憂鬱症狀,並且在前三個月症狀最容易發生,因此隨時觀察家人的心理狀態。而不僅僅是個案,照顧者(家屬)的心理也需好好調適。
- 預防跌倒:
中風患者跌倒是常見的事,輕則挫傷、流血、重則骨折、死亡。若您的家人在六個月內跌倒兩次以上,請找神經內科再詳細檢查一次。
- 衡量進度:
復健進度可以藉由一些量表如功能性獨立量表(FIMS)來測量,可以表現出包括日常生活功能、認知、溝通等能力,而個案/家屬的目標會是與治療師共同溝通的一項重要事件,因每個人的狀況及想要的情況都不同,因此與治療師共同討論會更貼近復健目標。
- 社福資源:
了解身心障礙補助項目,長照2.0可協助的資源(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輔具及無障礙環境改善、喘息服務),可以減輕家庭及照顧者的照護壓力。
- 好好照顧自己:
照顧者也是人,也需要休息及調適,可藉由政府喘息及其他家人輪替,以保持身心的平衡。
相關文章
-
中風復健|自費復健|治療師選擇指南
腦中風後想要恢復得更好,最重要的就是復健,因此當我們選擇自費復健時,無非是希望能協助我們突破目前的瓶頸,因此找到一位適合的治療師,會關係到復健時的信心和效果,也會影響後續生活的重建。這篇將針對神經/中
-
中風觀念|能走路就算恢復嗎,還有什麼可以讓行走變得更好?
腦中風後能不能行走是大家最常關心的議題,國外研究發現,腦中風後三個月約有75%的風友可以獨立行走,而在國內的調查發現,45歲以下的風友約有90%在出院時可以獨立行走,而其中有75%需要使用拐杖。從以上
-
中風觀念|面對醫療與復健,該尋求第二意見嗎?
根據統計,美國人死亡原因的第三名是錯誤診斷,而初步診斷後被修正比例高達80%,非必要手術比例高達50%,非正確治療佔疾病案例的比例為50%。由此可知,面對專業上的問題,有時候的確需要第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