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見證
中風復健|什麼是有效的神經復健?

根據有效的腦中風神經復健,將重點整理成文字,以及個人的補充給大家參考,粗體字代表重點,神經復健非一般運動,更需專業的指導。
1. 不用拘泥於黃金治療期,因為終其一生皆有神經可塑性,如何提供有效的神經復健才是重點。
2. 如何重新產生神經與肢體的連結?
- 神經刺激:包含外在刺激和內在大腦自發性刺激。
外在刺激:溫度、聽覺、視覺、電刺激、皮膚刺激、治療師徒手刺激。
內在刺激:思考和冥想。 - 神經調節:當一個人長期處在壓力、焦慮下,其交感神經一直亢奮,是有礙神經修復的,也無法學習新的事物(例如動作怎麼作)。
如何緩和:與治療師有良好的醫病關係、舒服放鬆的復健環境、擁有好的復健心情。 - 神經放鬆:睡眠、作息正常。
- 神經區辨和學習:專注學習動作,促成神經連結
神經區辨力核心原則:
- 小刺激容易區辨
✓ 在病人能力範圍內給予適當的誘發刺激(找出動作之間最小的感覺差異)
✓協助控制執行動作的程度,避免張力大於精確動作能力
✓幫助體驗細微的刺激 -> 做出動作 -> 建構大腦地圖 - 喚醒動作覺識
✓ 專心學習(有意識地控制肢體)
✓ 慢動作
✓ 減少用力 - 運用動作刺激大腦思考
✓ 有意識的主動動作才能刺激大腦思考
✓ 借力使力 - 神經修剪使大腦重組
腦中風社團有病友提到他右側肢體從無張力無動作,到現在有張力有動作 ,但有時張力是會無法控制的緊,容易累,肢體易累。這其實非常容易發生,因為直覺式的訓練(例如沒有動作但手很用力想去拿前方物品),亂用力的方式只會誘發無法控制的協同動作和聯合動作,因此你會覺得這時動作的張力是無法控制的緊。
在喚醒動作覺識的地方有幾個重點,慢動作和減少用力相當重要,因此例如抬手時給予的輔助程度就得非常精準,否則很容易手臂太重而產生過度用力,並產生不好的聯合動作。治療師輔助如何產生正確用力位置下的動作就是一件需要專業的部份。
另一項是借力使力,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PNF)就是一種利用外在徒手神經刺激並利用借力使力的方式來產生動作,當然還需搭配多項原則來使用效果會更好。就我對玻巴斯療法(Bobath)的瞭解,它也強調慢動作,有意識地去控制動作才能學習到正確的動作方式,近期使用下來更覺得是利用近端的力量去誘發遠端的動作,也能由遠端去喚醒近端的動作。
這些觀念除了給治療師瞭解外,在治療過程我更希望讓個案及家屬們要有這些觀念,才能減少不必要的手腳遠端緊繃,讓手腳變得越來越重,更難執行日常生活功能。
給復友們:
若你覺得訓練完手腳變更重,異常張力升高,就該思考這個活動的困難度是否需要調整,正確性夠不夠,或是這個活動適不適合你了。神經復健非一般運動,保持覺知,讓復健更順利輕鬆。
若你覺得訓練完手腳變更重,異常張力升高,就該思考這個活動的困難度是否需要調整,正確性夠不夠,或是這個活動適不適合你了。神經復健非一般運動,保持覺知,讓復健更順利輕鬆。
相關文章
-
中風復健|自費復健|治療師選擇指南
腦中風後想要恢復得更好,最重要的就是復健,因此當我們選擇自費復健時,無非是希望能協助我們突破目前的瓶頸,因此找到一位適合的治療師,會關係到復健時的信心和效果,也會影響後續生活的重建。這篇將針對神經/中
-
中風觀念|能走路就算恢復嗎,還有什麼可以讓行走變得更好?
腦中風後能不能行走是大家最常關心的議題,國外研究發現,腦中風後三個月約有75%的風友可以獨立行走,而在國內的調查發現,45歲以下的風友約有90%在出院時可以獨立行走,而其中有75%需要使用拐杖。從以上
-
中風觀念|面對醫療與復健,該尋求第二意見嗎?
根據統計,美國人死亡原因的第三名是錯誤診斷,而初步診斷後被修正比例高達80%,非必要手術比例高達50%,非正確治療佔疾病案例的比例為50%。由此可知,面對專業上的問題,有時候的確需要第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