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見證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 – 十大基本原則

繼上一篇說明了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的治療哲學後,再跟大家分享有關PNF的重要基本原則,這些原則都是我們在施行PNF技術時隨時要想到的法寶,甚至當中幾項原則是一起同時使用的,才能促進更好的誘發效果,以下就跟大家重點說明PNF的基本原則。
- 視覺輸入:
眼睛的動作與頭及姿勢的調整有密切的關係,視覺引導有助於個案去了解動作如何做,並且在功能性活動中協調頭與軀幹肢體的動作,並且眼睛看著我們要做的動作,可以增加運動神經元的興奮性,更容易做出動作。治療過程中與個案的眼神接觸,可以知道個案是否了解你的意思,注意力是否在活動上,還是個案已經累了需要休息。
- 口令輸入:
說話的語調及音量能夠影響個案的反應,若要有強烈的反應,口令就要強而有力,如果是為了放鬆或給予個案安全感,則是輕柔的語調。而口令也可以分為預備口令、動作口令和糾正口令。預備口令需有清楚的解釋,PNF動作模式如何一步一步地做出來,需讓個案記住步驟。動作口令則須簡短明確,讓個案跟著把動作做出。糾正口令則可立即指正並調整動作的方向。若溝通出了問題,則可藉由動作示範及臉部表情去提供個案回饋。
- 個案姿勢:
身體接觸床面或地面的位置會有觸覺的刺激,因此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本體感覺輸入,因此在治療時須考慮想讓個案作出的動作,搭配躺姿、臥姿、側躺、坐姿還是站姿,做出難易程度的分類。以下的徒手接觸也是屬於觸覺刺激的一種。
- 徒手接觸:
在PNF操作中,我們會以杯狀式握法(lumbrical grip)去接觸個案皮膚,手給予皮膚的壓力可以給予感覺刺激,增進神經肌肉的反應。手接觸的位置也會影響個案動作的方向,因此我們使用杯狀式握法可以給予單一動作肌群刺激,讓個案感覺到肢體該往哪個動作方向。
- 牽拉/ 擠壓:
牽拉 – 增加個案身體或肢體的活動度,抗地心引力的動作或活動。
擠壓 – 增加個案身體或肢體的穩定度,順地心引力的動作或活動。
此技術在操作時如有疼痛的情況發生則不適用。
- 適當的阻力:
這裡所說的阻力主要不在於增加肌力用,而是增加個案動作的方向感、動作幅度等,並增加個案肢體的本體感覺。適當的阻力也能將力量從強而有力的肢體傳達到無力的肢體。而肌肉收縮可分為三種型態:
向心收縮:肌肉收縮力量大於外在負荷的阻抗力量時,肌肉縮短。
等長收縮:肌肉收縮力量等於外在負荷的阻抗力量時,肌肉長度維持不變。
離心收縮:肌肉收縮力量小於外在負荷的阻抗力量,肌肉被拉長。
- 牽拉反射:
一種徒手的手法,啟動肌梭反射及肌肉的反應,此手法必須結合口令以及適當的阻力給予個案動作方向。如果過程中個案動作無法持續,可以給予再次的牽拉反射幫助其動作的持續。
- 動作出現順序:
一般情況,動作順序會從遠端(例如手指)先動,再到近端(例如肩膀),治療時會先以近端控制為先,再到遠端。當我們要集中火力在某一部份的動作時,則可以改變動作發生的順序,讓有力的部分去引發我們想要的部位動作。
- 輻射:
中樞神經系統運動神經元的徵召(興奮)有時稱為一種輻射現象(overflow)。此輻射現象必須要有個清楚的目標才來使用,必須經過設計。而輻射現象可分為直接輻射與間接輻射,在同一肢體所做的輻射叫做直接輻射,不同肢體所做的輻射叫間接輻射。
- 動作模式:
動作模式分很多種,包括上肢、下肢、肩胛、骨盆、軀幹等多種模式,上下肢動作模式又可分為手肘膝蓋彎著做或是直的做,雙手做或是單手做,對稱或不對稱做,這些就造就了我們人體的協調動作模式。
以上分享PNF基本的重要原則,藉由這些原則可以誘發我們想要的肌群及動作,最終篇將會介紹相關的操作技巧,待續。
陳俊宇 物理治療師
相關文章
-
中風復健|肩關節脫位的原因與治療
肩關節是我們人體活動度非常大的關節,因此與髖關節比較,肩關節必須犧牲穩定度來達成日常生活活動。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何中風後偏癱的患者及照顧者,如果未被告知如何照護肩關節,是很容易產生肩膀問題。很遺憾的是
-
中風復健|坐到站訓練解析
坐到站可說是我們獨立生活的前提,也是日常生活最常發生的活動之一,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進行約60次的坐到站動作。由於中風後軀幹及上下肢失去平衡及動作的控制,導致執行活動的困難。即使個案已經可以獨立站起,走
-
中風復健|改善慢性腦中風個案的行走功能
神經損傷(腦中風、腦傷、脊髓損傷)個案的行走功能相信是許多人在復健過程中的重點目標,這次的臨床指引總共討論八項訓練內容,團隊將最重要的活動敘述總結(Summary of action state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