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見證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 – 九大治療技巧

當你熟記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十大基本原則後,再藉由PNF的治療技巧來增進個案肢體的活動度、穩定度、動作品質和技巧等功能,不僅僅適用在中風患者身上,連台灣的羽球一哥周天成都持續接受這樣的物理治療技術,以下就來看看有哪些治療技巧吧。
- 動作複製:
先將個案想做的動作放在肌肉縮短的位置(終點位置),治療師給予阻力請個案維持住,放鬆後再將動作遠離一點,讓個案試著回到終點位置,漸漸地讓動作可以從起點到終點。教導個案做單一方向動作,個案肢體必須要有抵抗阻力的能力,否則不適用。
- 節律啟動:
一樣是教導動作起始的技巧,一開始先讓個案有動作感覺,藉由被動活動、主動協助、抗適當阻力、到可以自主動作,一次只教導一個動作方向。
- 等張收縮動作組合:
藉由向心、等長、離心等肌肉收縮型態,來增進主動肌的動作品質,過程中收縮不間斷,來促進平順、協調的功能性動作。
- 動作時序強調:
為了增加特定關節的肌力和角度,或改善特定某一平面運動的協調。藉由強而有力的肢體去引發弱的肌群,有力的部分做等長收縮,無力的部分做等張收縮,是一種特定的輻射原理。
- 緩慢反轉:
動作有去有回,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重心轉移,可增加動態平衡。可從一開始中間停頓一秒反轉,到反轉時不停頓,之後個案可以帶著我們做動作,到最後可以跟著口令做動作。此一方式可以降低肌肉疲乏、增加肌力。
- 交替等長收縮:
藉由個案交替的活動來促進身體的平衡,口令為請個案動,治療師給予阻力讓個案不能動,先主動肌(一組肌群)收縮再拮抗肌(另一組肌群)。
- 節律穩定:
藉由兩組肌群(主動肌與拮抗肌)同時收縮,來促進個案身體的穩定,口令為不要被我推動,阻力可漸漸增加。也可藉由這個技巧增進某一關節的穩定度,阻力可以是直線、旋轉或是擠壓的方式進行。
- 收縮-放鬆:
適用於角度受限但不會痛的個案,藉由拮抗肌的肌肉用力收縮(12-20秒)後來放鬆緊的組織。口令為請個案出力,治療師讓個案不能動作,個案除了做單一方向動作,可允許加入旋轉的動作。肌肉最大收縮放鬆後,可被動或主動達到新的角度,藉由反覆操作來增加個案的活動度,最後要請個案做主動的活動(主動肌),來維持剛剛得到的新角度。
- 固定(維持)-放鬆:
適用於角度受限且會痛的個案,可藉由主動肌或拮抗肌的收縮(12~20秒)來增加角度與減少疼痛。口令為不要被我推動,操作數次後達新的角度後,仍要請個案主動的活動,來維持剛剛得到的新角度。
以上都可以根據個案的狀況和目標來選擇我們可以使用的技巧,也能做適時的調整。搭配PNF基本原則和治療哲學,相信能為腦傷個案帶來更大的潛能,願個案們都能更進步。
陳俊宇 物理治療師
相關文章
-
中風復健|肩關節脫位的原因與治療
肩關節是我們人體活動度非常大的關節,因此與髖關節比較,肩關節必須犧牲穩定度來達成日常生活活動。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何中風後偏癱的患者及照顧者,如果未被告知如何照護肩關節,是很容易產生肩膀問題。很遺憾的是
-
中風復健|坐到站訓練解析
坐到站可說是我們獨立生活的前提,也是日常生活最常發生的活動之一,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進行約60次的坐到站動作。由於中風後軀幹及上下肢失去平衡及動作的控制,導致執行活動的困難。即使個案已經可以獨立站起,走
-
中風復健|改善慢性腦中風個案的行走功能
神經損傷(腦中風、腦傷、脊髓損傷)個案的行走功能相信是許多人在復健過程中的重點目標,這次的臨床指引總共討論八項訓練內容,團隊將最重要的活動敘述總結(Summary of action state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