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見證
中風復健|上下樓梯的步態週期

回想當初實習時,老師會教中風個案如何上下樓梯,當時大家都被教導一個口訣叫作「好人上天堂、壞人下地獄」,意即上樓梯時好腳先上,患腳跟上,下樓梯時患腳先下,好腳再下。
工作幾年後遇到許多不同程度的中風個案,從程度只能好手扶著兩腳一階上樓梯,到可以完全放手一腳一階上下樓梯的個案,因此就在思考,為何老師當初要教好腳先上、患腳先下,難道每位中風患者都一定要遵循這個口訣嗎?
答案其實是不一定的。
這邊直接告訴大家,如果可以一腳一階上樓梯或下樓梯,就不會有好腳先或患腳先的問題,因為上下樓梯過程中都會使用到。
您知道上下樓梯也有步態週期,支撐期(Stance phase)和 擺盪期(Swing phase)嗎?
以下圖黑色粗線的腳為例,A圖是上樓梯,B圖是下樓梯,所謂承重期(Stance phase)就是腳踩在地板上的那隻腳,擺盪期(Swing phase)就是跨階時的腳,因此上下樓梯就牽涉到你想要練患側腳的承重還是跨階的動作控制。

團隊一直朝向讓個案能恢復到最好的功能和動作(可獨自上下樓梯且維持較正常的動作姿勢、較少代償),因此不會只訓練個案只要能“獨立”上下樓梯就好,說實話,如果個案好手有抓著扶手,我敢預測大部份的中風個案都能獨自上下樓梯,並且容易會產生好手過度幫忙及身體的代償姿勢(當患側腳的動作恢復不足時)。
如果個案已達到自己可以上下樓梯的狀況,如何走的更好?
這就牽涉到你的患側邊能不能有實際支撐身體體重的能力,包含軀幹、下肢臀部、大腿甚至小腿的離心控制能力,另外就是下肢的動作恢復程度,包含是否可以彎腳、大腿後伸、勾小腿等等。這邊還是強調,並不是爬得越多,上下樓梯就會越穩或是動作模式就能改變,跟走路一樣,還是要分析你上下樓梯的過程中少了哪些部份,可以先加強哪些部份才是重點。
有個案說上樓梯或下樓梯膝蓋會痛,就不能爬了嗎?
我想這會比一般人會更常見,因為中風半側是屬於控制力更差的狀態。這跟你的動作方式有關,所謂的上樓梯,是利用我們的髖關節(臀部)去做支撐身體體重,若你把重量都壓在膝蓋,膝蓋的控制又不穩容易內夾或晃動,那勢必練習多了就容易膝蓋造成疼痛風險。因此要把你發力位置改為臀部才是較好的動作策略。
以下提供上下樓梯的步態分析,先了解個案上下樓梯困難的部分,針對問題點去加強,會比一直上下樓梯更有幫助。

參考文獻:
1. Andriacchi TP, Andersson GB, Fermier RW, et al. A study of lower-limb mechanics during stair climbing. J Bone Joint Surg Am 1980;62(5):749-757.
2. McFadyen BJ, Winter DA. An integrated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normal stair ascent and descent. J Biomech 1988;21(9):733-744.
3. Stair negotiation alters stability in older adults.
2. Maintaining balance on a moving bus: the importance 2 of three-peak steps whilst climbing stairs.
陳俊宇 物理治療師
相關文章
-
中風復健|肩關節脫位的原因與治療
肩關節是我們人體活動度非常大的關節,因此與髖關節比較,肩關節必須犧牲穩定度來達成日常生活活動。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何中風後偏癱的患者及照顧者,如果未被告知如何照護肩關節,是很容易產生肩膀問題。很遺憾的是
-
中風復健|坐到站訓練解析
坐到站可說是我們獨立生活的前提,也是日常生活最常發生的活動之一,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進行約60次的坐到站動作。由於中風後軀幹及上下肢失去平衡及動作的控制,導致執行活動的困難。即使個案已經可以獨立站起,走
-
中風復健|改善慢性腦中風個案的行走功能
神經損傷(腦中風、腦傷、脊髓損傷)個案的行走功能相信是許多人在復健過程中的重點目標,這次的臨床指引總共討論八項訓練內容,團隊將最重要的活動敘述總結(Summary of action state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