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見證
中風復健|動態神經肌肉穩定術(DNS)

什麼是動態神經肌肉穩定術(Dynamic Neuromuscular Stabilization, DNS)?
DNS是一個全新及獨特的復健策略,由捷克布拉格學院的巴柏.柯勒博士(Pavel Kolar)以發展肌動學(Developmental kinesiology)為基礎所創立出來的「姿勢 – 動作系統穩定術」,利用嬰兒出生後第一年發展出的動作模式,從呼吸、身體中軸穩定度、趴姿、側坐、爬行、跪姿、蹲、站、走等,去評估並治療人體的動作障礙。
DNS不僅僅是個技術,也是一個綜合的策略去更瞭解動作系統功能的神經生理原則。

所謂的核心,即是上圖紅色部份包括多裂肌、頸深屈肌、橫隔肌、腹壁(腹橫、腹內斜肌)和骨盆底肌。當我們在動作前時,這些肌肉應要會自動活化並穩定我們的軀幹。所謂的穩定,不該只是單一肌肉,而是整體的連鎖反應。

每個發展姿勢,既是評估姿勢也是治療姿勢,因此只要將成人擺在與小孩一樣的位置,馬上可以評估出呼吸及姿勢上的缺失,進而治療。

DNS的原則包括有良好的呼吸、關節及身體軀段處於中立的位置、核心的穩定、支撐的品質以及身體動作的覺察能力。
因此好的呼吸便成為核心穩定重要的影響,而呼吸如何影響核心穩定呢?
簡單來說就是“腹內壓”,利用吸氣去產生腹腔內的最佳支撐力,幫助我們的核心穩定。
橫隔膜呼吸(diaphragm breathing)和腹式呼吸(belly breathing)有一樣嗎?
一般所謂的腹式呼吸是指吸氣將空氣吸到肚子,但最佳的橫隔呼吸,腹壁輕微膨脹應該是360度的,想像我們的軀幹是一顆氣球,吸氣時應該是所有方向都有輕微的擴張,而非只有腹部。因為輕微擴張下,腹部所有的肌肉會以離心收縮的方式來對抗橫隔給予的壓力,而肌肉離心收縮的力量也可以有效促進橫隔力量的增加。所以腹式呼吸只有擴張腹腔的前半部,並沒有提供橫隔膜任何的阻力,因此也減少了橫隔有效的收縮能力。

大師說,結構和功能密不可分,要有好的動作功能,就要有好的姿勢結構,因此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哪一張圖是最佳姿勢呢?答案是最左圖
當我們肋腔與骨盆處在平行的位置時,吸氣時便能有良好的3D支撐,橫隔較能有效的下降,但如果肋骨長期處於外翻、骨盆處於前傾的姿勢,整個腹腔便不能有個完美的桶狀,橫隔也可能會卡住導致無法好好呼吸。
以下連結可以演示為何當汽水罐呈良好的圓筒狀時,裡面有氣體(腹內壓),就能抵擋重量,但如果腹內壓不足或分布不平均,身體有凹痕時,就無法支撐重量了。
https://youtu.be/NG9ewJtpMCk
在知道如何正確擺位及正確呼吸後,變能練習我們的三個月的發展姿勢,仰臥呼吸訓練(90-90呼吸)。
不管任何人,都先將雙腳靠在球或椅子上,身體和大腿和小腿呈90度,大腿微開,頭部、肩膀、脊椎、骨盆處在中立的位置,橫隔膜與骨盆平行,進行呼吸訓練。
https://youtu.be/yrhg5z_TqRY
這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要做正確不簡單,因為大部份人已經忘了怎麼正確呼吸了。
If breathing is not normalized, no other movement pattern can be. – Karel Lewit
相關文章
-
中風復健|肩關節脫位的原因與治療
肩關節是我們人體活動度非常大的關節,因此與髖關節比較,肩關節必須犧牲穩定度來達成日常生活活動。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何中風後偏癱的患者及照顧者,如果未被告知如何照護肩關節,是很容易產生肩膀問題。很遺憾的是
-
中風復健|坐到站訓練解析
坐到站可說是我們獨立生活的前提,也是日常生活最常發生的活動之一,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進行約60次的坐到站動作。由於中風後軀幹及上下肢失去平衡及動作的控制,導致執行活動的困難。即使個案已經可以獨立站起,走
-
中風復健|改善慢性腦中風個案的行走功能
神經損傷(腦中風、腦傷、脊髓損傷)個案的行走功能相信是許多人在復健過程中的重點目標,這次的臨床指引總共討論八項訓練內容,團隊將最重要的活動敘述總結(Summary of action state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