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見證
臨床心理|神經心理復健小知識

- 什麼是神經心理復健?
- 神經心理復健結合了臨床神經心理學和復健心理學,是臨床心理學的分支,主要關注我們的腦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認知、情緒和行為,並且會整合神經生理角度、心理角度和社會環境角度來認識一個人。
- 透過具有明確實徵科學基礎的神經心理衡鑑,可以評估了解個體不同的腦心智功能狀態、面對傷病復健時的心理情緒反應,並於神經心理治療中,以腦心智功能知識為基礎,尊重每個人不同的主觀經驗和想法,一起討論擬定適合、需要的大腦訓練計畫,協助提升腦心智功能、促進心理情緒調適、規劃職涯或生涯發展,進而達到心理安適安穩,迎向人生第二春。
- 進行腦心智功能訓練時,主要奠基在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的神經作用機制,來提升腦心智功能表現。我們的腦心智功能就如同肌肉一樣(mental muscle),是可以透過訓練,而越來越強壯、越來越厲害的!
- 腦心智功能(Mental function)有哪些?
- 腦心智功能泛指組成我們情緒、認知、行為的功能。
- 我們的大腦可以分為額葉、頂葉、顳葉、枕葉4個不同的腦區,不同的腦區負責的腦心智功能不盡相同。腦心智功能包含的範圍非常廣泛,舉凡注意力、記憶力、衝動控制、思考彈性、計畫能力、邏輯思考能力、決策能力、情緒調控、情緒認知、社會認知、動機、行動起始、知覺訊息的處理、、、等等都是。
-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是什麼?
-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是指藉由經驗的改變和給予,可以塑造、重組神經細胞間的連結,使腦功能改變。當我們剛學某一種新技能時,總是需要非常的專心、耗費非常多的心力,而且學習速度緩慢,但隨著正確練習次數的增加,越來越熟悉、越來越有經驗後,做起來就會明顯比剛學習時輕鬆、不費力且快速。這樣的轉變就是因為神經細胞間的連結漸漸變厚實的關係喔!
- 誰可能需要接受神經心理復健?
- 因中風、腦傷、或其他與腦部功能相關的疾病造成腦心智功能不足者。常見的狀況如無法專心、記憶力下降、衝動、行為控制困難、做事缺乏組織計畫、邏輯思考能力下降、情緒起伏大、動機低落等等。
- 不論是否傷及腦心智功能,面對身體功能和外觀改變(如肢體不便、走路姿勢的不同、拿枴杖、坐輪椅)而有心理調適困難者。常見的狀況如復健動機低落、感到憂鬱、沮喪、憤怒、焦躁等情緒變化。
- 與傷者相處的照顧者也是我們關心的對象!面對傷者的功能變化、照護上的不習慣、照顧者自身生活型態的改變,在在都會造成照顧者的心理壓力。面對疾病的心理調適不是只有傷者需要,照顧者也需要。
- 神經心理復健由誰執行?
- 由具有神經心理治療與復健心理學專業訓練背景的臨床心理師執行。目前台灣有一群擅長神經心理復健的臨床心理師成立了“社團法人台灣腦心智發展與心理復健學會”。大家如果發現自己或親朋好友需要接受神經心理復健,請記得尋找具有相關專長的臨床心理師喔!
倪子洛 臨床心理師
相關文章
-
臨床心理|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點幸福感吧!
把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正向心理學之父 Martin Seligman 在2012年提出了能讓我們感到幸福(well-being)的五個元素,這五個元素分別是正向情緒、投入、人際關係、意義感、成就感。
-
臨床心理|照顧好自己 就是照顧好家人
身為家庭照顧者,不論我們的身份是爸爸媽媽、女兒兒子、阿公阿媽、兄弟姊妹、伴侶還是親朋好友,生活中必定會歷經許多想要與不想要的改變。面對生活的變動,研究顯示會明顯影響照顧者的生活品質,讓照顧者容易出現壓
-
臨床心理|面對家人中風後的憂鬱情緒,我可以怎麼做?
面對突如其來的中風,心中的衝擊難以想像。從一開始各式醫療處置帶來的驚慌和著急,到一陣兵荒馬亂後,醫療狀況的穩定、復健漸漸上了軌道,卻發現自己已非原先所熟悉的樣貌,憤怒、挫折、失落和沮喪隨之而來,連帶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