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新成屋裝潢設計預算怎麼抓?
對多數人來說,買下新成屋的那一刻,不只是擁有一間房子,更是開啟一段生活的起點。而裝潢,正是讓「空屋」轉變成「住起來舒服的家」的重要過程。
但對初次裝修的屋主來說,最常見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到底要準備多少預算才夠?」本篇文章將帶你拆解裝潢的組成項目與費用邏輯,幫助你掌握預算配置、有效規劃開支,打造出實用與美感兼具的空間。
新成屋裝潢的平均預算區間
新成屋裝潢的費用,會依照裝修範圍、選用材料、設計風格與生活需求而有所不同。以近年市場行情來看,普遍每坪裝潢費用落在 6000 元 到 3萬元之間。如果你選擇的是簡約機能型裝修,預算大約會落在較低的範圍;若講究風格表現、大量客製木作或使用特殊建材,則預算會相對提高。
舉例來說,實際室內坪數約 20 坪的住宅,裝潢預算約可從 30 萬至 60 萬不等。重點不在花得多,而是如何花得剛剛好,讓預算真正用在對的地方。
裝潢費用的三大構成:設計費、工程費、軟裝費
第一項是設計費。
這筆費用涵蓋空間規劃、平面圖、立面圖、材料建議、色彩配置、風格整合與現場監工等項目。設計費通常會依坪數與案型複雜度計算,一般每坪約 1,500 元至 3,000 元不等。
這部分的價值,在於設計師是否真正理解你的生活方式,並轉化成有秩序、機能與美感兼備的空間。
第二項是工程費,也就是俗稱的硬裝費用。
這是整體預算中占比最高的部分,包含拆牆砌牆、水電重拉、磁磚鋪設、油漆粉刷、木作櫃體、空調、天花、照明安裝等。工程費用的變化幅度很大,取決於施作範圍與選材品質。你可以將工程費視為「把空屋變成可入住空間」的基本條件。這部分預算要抓緊,也要預留緩衝。
第三項是軟裝與家具家電費用。
這包含所有移動型的物件,例如沙發、餐桌、床架、窗簾、燈飾、冰箱、洗衣機、冷氣等。有些人會把這部分納入裝潢總預算,也有人選擇分階段添購。無論如何,建議預留足夠金額,特別是如果你對家具質感與整體風格有要求的話。
控制預算的五個實用原則
第一,先釐清使用需求的優先順序。
不是所有功能都要一次做到滿。先確定「一定要做」的是什麼,例如電路重拉、安全結構、基礎照明與收納,其他如電視牆、系統櫃、造型天花等可以視預算保留彈性空間。
第二,讓設計師提早介入。
很多人誤以為設計師是裝潢後期才需要,但其實越早加入,越能協助你用預算換取最有效的空間運用。不僅能避開不必要的拆改與浪費,也能在整合水電、櫃體與家具配置時取得整體美感與機能平衡。
第三,記得預留緩衝金額。
裝潢很少「一次就剛好」,現場施工可能會遇到結構變更、工程追加、建材調整等突發狀況,建議至少預留總預算的 10~15% 作為預備金,才不會讓計畫中途失控。
第四,思考哪些項目可以分期進行。
不是所有裝潢都要一次完成。部分家具、軟裝、機能設備可以留到入住後再慢慢添購,讓預算壓力平均分散,同時也能根據實際生活使用習慣再做微調。
第五,與專業設計團隊保持透明溝通。
好的設計師會以預算為基礎提出合適建議,而不是一味推高單價。你可以坦白分享你的預算範圍與在意項目,讓彼此從一開始就站在同一陣線,才能設計出貼近現實又有質感的家。
預算不是限制,而是生活規劃的開端
裝潢預算不是一種「被動支出」,而是一種「主動選擇」。每一筆錢、每一項工程、每一件家具,都代表著你對未來生活方式的想像與安排。
我們相信,真正理想的設計,不是堆疊成本與造型,而是懂得如何在有限中取捨、在簡單中豐富。
當設計回應生活,預算也就有了最值得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