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
泌尿道感染保健手冊【第12版】
什麼是泌尿道感染?
鳳山高美泌尿科診所 李嘉文醫師泌尿道感染是指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器 官受到微生物的侵犯,因而產生各種症狀:最常見的 微生物為細菌,特別是大腸桿菌等革蘭氏陰性菌。
泌尿系統的功能
泌尿系統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到尿道等所有 器官,負責將體內的多餘水分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 另外還有電解質平衡、造血、骨質代謝、內分泌調 節、血壓控制的角色。當細菌或其他微生 物由尿道侵入,無法適 時排除,就可能引起感 染,出現頻尿、尿急或 灼熱感、疼痛等症狀。 廣義的泌尿道感染泛指 腎臟、輸尿管、膀胱、 尿道等受到細菌或病毒 等外來生物的侵犯。
為什麼有泌尿道感染?
尿液在人體內本來是無菌的,但是我們的尿道口 是人體對外的自然開口之一,難免會有細菌或其他微 生物由此開口進入泌尿道。尿道口離肛門很近,最常 見的是從肛門來的大腸桿菌從尿道逆行至膀胱,造成 泌尿系統的細菌感染,這是每個人都可能會得到,泌 尿道感染並不是什麼難言之隱的疾病:另外,導尿或 長期放置導尿管等在泌尿系統內也較容易會引起尿道 炎、膀胱炎等等。在某些特殊的案例,細菌也許上溯 感染到腎臟,甚至經由血液循環系統而危及全身。總 而言之,泌尿系統的細菌感染大部分是來自尿道口的 上行性感染,但是也還有小部份其他可能的感染途徑。正視泌尿道感染的嚴重性
對於一般健康的成人而言,泌尿道感染或許不是嚴重的疾病,但是頻尿、急尿與小便疼痛,常造成生活中的不方便。至於泌尿道感染導致的尿失禁與尿床,往往令人十分尷尬!若是兒童或老人發生泌尿道 感染,就需要積極治療,因為很可能會造成腎臟發炎。例如兒童的尿路逆流,可能會造成多次「急性腎盂腎炎」,留下腎臟疤痕,影響腎臟發育或造成青年期的高血壓。老人、長期臥床病人、或糖尿病患者的泌尿道感染,如果未做適當的處理,可能會引發敗血 症,甚至有致命危險。什麼樣的人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
婦女、孩童、老年人、長期臥床病人,或是患 有先天性泌尿道或神經系統疾病、泌尿道結石、腎 臟病、糖尿病等的病人,都是泌尿道感染的高危險 群。有些人因為工作的因素不能隨時去上廁所,例如 司機、股市營業員、老師、護理師、穿無塵衣工人等 等,也都是泌尿道感染的高危險群。經常便秘的人也 較容易泌尿道感染,妥善處理便秘,也有助於預防之 後的再次感染。生活習慣不佳容易導致泌尿道感染
有不良生活習慣,例如不敢上公廁而常憋尿、便 秘、少喝水的人都是泌尿道感染的高危險族群,女性 因先天構造尿道短,尿道口與陰道及肛門的距離很 近,更容易有泌尿道感染問題。所以日常清潔應該由 前面尿道口往後面肛門的方向擦拭,避免將肛門口附 近的大腸桿菌往前帶到尿道而造成感染。養成正確就醫態度
由於泌尿道感染的復發率相當高,倘若小看了 這個不舒服的徵兆而沒有即時就醫治療,很有可能 會使得症狀變本加厲,合併引發尿道炎、膀胱炎、攝護腺炎、尿路結石,甚至引發排尿困難及腎臟發 炎。因此,日常的泌尿系統保健是相當重要的。正確喝水的方法
首先要攝取足夠的水分,依據個人的工作性 質、場所及每天排汗量等等水分消耗量而調整喝水 量,以體重60公斤成人為例,每天要喝 1500~2000c.c.左右的水,或者以達到小便量每天 1500c.c.為參考。其次不要常常憋尿,減少尿液停 留在膀胱裡的時間,並藉著排尿沖出泌尿道裡的細 菌,降低感染機率。如果常常憋尿,就會使尿液一 直停留在膀胱,而成為病菌生長的溫床。泌尿道健康的自我檢查
鳳山高美泌尿科診所 李嘉文醫師泌尿道感染的症狀
正常新鮮的尿液顏色為淡黃色,透明無味,泌尿 道感染時,小便看起來很混濁甚至出現血尿。常見症 狀有頻尿、急尿、少尿、背、腰或腹部疼痛,以及排 尿時尿道疼痛或灼熱感等,這些症狀或許不會全部同 時出現,但當具有其中幾項症狀時,就要趕緊就醫, 才能及早治療。如果有寒顫、發燒、頭暈、想吐等症 狀,可能是腎臟受到感染,必須立刻就醫,甚至住院 治療。頻尿不等於泌尿道感染
頻尿,顧名思義是指每日排尿超過八次,若是每 天排尿次數超過十次就要趕緊諮詢醫生。頻尿的可能原因
1. 泌尿道感染
頻尿、急尿且伴隨小便疼痛、燒灼感、下腹痛 等,可能是細菌已經進入泌尿道造成感染了。2.水喝太多
當一個人喝下大量的湯湯水水時,身體多餘的水分會排泄出去,當然解尿的次數就會增多,這是正常的生理反應。3.膀胱過動症
如果排尿的次數非常頻繁,沒有明顯的疼痛感, 而且每次尿量卻都只有一點點,好像只要一點點小便就內急得不得了,這可能是膀胱過度收縮的結果。4. 間質性膀胱炎
出現頻尿、急尿、下腹痛或漏尿症狀,但是尿液檢查多為正常時,可能是這個難纏的疾病,需請教專家做進一步的診斷與治療。女性比男性更容易 發生泌尿道感染
亞東醫院 洪順發醫師女性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的原因
八成的泌尿道感染源是大腸桿菌,細菌大多由 尿道逆行進入膀胱導致感染,女性因為尿道口距離 肛門很近,而且尿道只有3公分長,不像男性的尿 道有18~20公分,所以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泌尿道感染。女性在懷孕期及更年期時,因為荷爾蒙變化改 變了泌尿道及陰道內的酸鹼值及正常菌叢生態,使 得病菌更容易進入泌尿道裡孳生。更年期女性除了 荷爾蒙降低導致之外,如果有尿失禁、曾經接受過骨盆腔手術、合併有慢性病(如糖尿病及高血壓) 等時,也會增加泌尿道感染的風險。
女性性行為與泌尿道感染的關係
性行為影響泌尿道健康的原因
性行為時很容易把陰道和肛門間的細菌帶進尿 道、甚至膀胱裡。性交行為也可能造成會陰部之充血 和局部腫脹,因而較容易遭受感染。一般而言,健康 的膀胱中尿液是無菌的,但是在肛門周圍的細菌,特 別是大腸桿菌,很容易經由尿道逆行至膀胱,造成泌 尿道的感染。性行為是女性發生泌尿道感染的原因之一,性行 為次數頻繁的女性及新的性伴侶開始交往的前幾年都 會比較容易發生感染。美國有一項針對女性未婚大學 生所做的研究發現,性行為次數頻繁的女性比沒有性 行為者泌尿道感染的機率高出九倍以上;此外,在蜜 月期間的新婚夫妻通常性生活次數頻繁,很容易造成 女性泌尿道感染,因此在醫學上稱這種情形為「蜜月 期膀胱炎」。
許多女性因為性行為增加泌尿道感染的機會,會 因而排斥性行為,其實做好性行為之後的預防感染方 法,便可以降低感染的機會,減低女性的心理壓力。 性伴侶應該要更重視彼此的泌尿道保健,追求彼此的 幸福。
性行為導致的泌尿道感染防制之道
女性為了預防感染,除了要加強個人衛生之外, 性行為前雙方要洗澡而且可以飲用約250~300c.c.的 液體;性行為後最好能喝一兩杯水,並好好地上個廁 所,將可能存在的細菌沖離膀胱,並且清洗陰部以降 低感染的機率。清洗時用洗澡的香皂或沐浴乳輕輕洗 去雙方的分泌物即可,不要過份洗滌,以免過度清潔 陰道,反而破壞陰道酸鹼值與粘膜,不見得有益。 果常在性行為後發生感染,則須請醫師給予適合的建議。要接受完整治療
輕微泌尿道感染時,醫師通常會開立抗生素治 療,雖然服藥之後一兩天症狀就會改善,但一定要 按照醫生指示定時服藥直到藥物吃完為止,以免病 菌沒有完全被殺死而反覆感染。
泌尿道感染與癌症的秘密?! 談泌尿道感染與泌尿道癌的相關性
台北慈濟醫院 謝政興醫師在開發中國家,感染性疾病仍然是主要死因,估 計每年44%因感染而死亡;而在已開發國家,公共衛 生政策與良好的醫療保健,有效的根除或控制許多這 樣的疾病。然而,成功對抗感染病原仍有一段距離, 全球性估計8~17%的癌症與慢性感染病毒、細菌和寄 生蟲有關連。
癌症的形成過程可分三個階段:
1、初始期:穩定的細胞基因改變;2、催化期:細胞基因改變後造成細胞增殖;
3、進展期:腫瘤體積增大、擴散,另外的細胞基因 改變。
慢性感染會產生體內發炎的微環境,容易導致癌症 形成的相關發炎反應,其中涉及複雜的分子生物機 轉,包括NF-kB、IL-6等因子活化。最易受慢性發炎 影響,發展出腫瘤的器官包括肺、膀胱、食道、胰臟 及胃腸道。與泌尿系統癌症相關的感染主要有埃及血 吸蟲(Schistosoma haematobium)、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 virus) 及慢性膀胱炎(Chronic cystitis)。
埃及血吸蟲是屬於吸蟲綱(Trematoda)血吸蟲屬 (Schistosoma)的寄生蟲,淡水螺蛳類為中間宿主, 人類感染血吸蟲是因接觸到含有螺螄釋放之尾動幼蟲 的水,尾動幼蟲直接穿入人的皮膚而進入循環系統, 寄生於人類血液中,人類是最終宿主。成蟲會遷移到 膀胱周邊靜脈血管產卵,卵再穿越膀胱,導致膀胱血 尿、纖維化,有些就產生膀胱扁平細胞癌。 血吸蟲感染是地方性的疾病,在非洲及中東一帶流行,包括埃 及、伊拉克、尚比亞、馬拉威、科威特等地,赴流行 地區旅遊,應避免與淡水河流和湖水接觸。
慢性膀胱發炎較易產生膀胱癌,尤其是扁平細胞 癌,大多是因為長期留置導尿管或尿路結石所引起。 然而,慢性膀胱發炎與其它膀胱癌症(例如常見的尿 路上皮癌)的相關性仍不清楚:目前最新的系統性文 獻回顧及統合分析報告,慢性尿路感染與膀胱癌確有 相關性,但其因果關係仍難釐清。
人類乳突病毒(HPV)是一種雙股DNA病毒,一旦 感染人體的表皮與黏膜組織,病毒的DNA會整合到受 感染細胞的DNA內,大多數沒有任何臨床症狀,但有 些病毒入侵人體後會產生疣,極少數則基因轉錄產生 癌蛋白,最終誘發形成癌症,其癌化的分子生物機轉 與前述略有不同。目前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導致癌症 的部位包括子宮頸、肛門、陰唇、陰莖、口咽及頭 頸部。與子宮頸疾病相關的有HPV 16 (3.2%)、18 (1.4%)、31(0.8%)、58(0.7%),HPV16另與陰唇 癌、陰道癌及陰莖癌相關。另有研究顯示,感染人類 乳突病毒,罹患膀胱癌的機會增加2.3~2.8倍。
慢性發炎已被廣泛認為與大多數腫瘤的發展相 關,包括感染引起的發炎反應。因此,預防泌尿道感 染及深入探討發炎反應的分子生物機轉,將有助於提供新的抗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