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識文
【肇事逃逸之法律責任與處理原則】車禍訴訟律師/台南車禍訴訟律師
交通事故發生後,部分駕駛人因緊張害怕、誤認自身無責任,或不熟悉事故處理程序,選擇離開現場而未依法報警或留下聯絡資料,結果被認定為「肇事逃逸」,面臨刑事追訴、吊銷駕照、民事求償等嚴重法律後果。
事實上,許多肇事逃逸案件的當事人並非故意逃避責任,而是因一時慌亂、法律知識不足,錯失正確處理時機所致。本文將就肇事逃逸相關法律規定及處理原則進行說明。
一、什麼是「肇事逃逸」?
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62條與《刑法》第185條之4,肇事逃逸是指駕駛人在發生交通事故後,未依規定履行「停車、報案、通知、協助」等義務,逕行離去之行為。
具體而言,下列行為可能構成肇事逃逸:
• 未停車查看受害人傷勢狀況
• 未報警處理或留下聯絡方式
• 未主動處理善後事宜或協助送醫
• 故意躲避刑事責任或民事責任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事故規模大小、是否造成人員傷亡,只要離開現場而未依法定程序處理,即可能被認定為肇事逃逸。
二、肇事逃逸的法律責任
肇逃涉及的法律責任極為嚴重,包含:
- 刑事責任
- 依《刑法》規定,可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
- 若導致死亡,刑期更重,可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 行政責任
- 吊銷駕照、不得再考駕照(最長可達終身)
- 高額罰鍰與扣點
- 民事責任
- 受害人可請求損害賠償,包括醫療費用、工作損失、精神慰撫金等,賠償金額可能相當龐大。
- 社會觀感與信用影響
- 留有刑事紀錄可能影響就業機會,並對個人信用與社會觀感造成負面影響。
三、如何避免被認定為肇事逃逸
為避免無意間構成肇事逃逸,駕駛人應注意下列處理原則:
1. 事故發生後應立即停車查看現場狀況
2. 視情況需要立即報警並等候處理
3. 主動留下聯絡方式供對方或警方聯繫
4. 如有人員受傷,應協助送醫並配合警方處理
5. 保留行車記錄器影像與現場照片作為證據
四、面臨肇事逃逸指控時之處理方式
當事人接獲警方通知涉及肇事逃逸時,常因不知如何回應或說明,錯失爭取無罪或減輕責任的機會。此時應注意:
1. 詳細釐清事故責任歸屬與現場證據
2. 蒐集可釐清責任之證明資料,如監視器錄影、目擊證人證詞等
3. 尋求專業協助,深入了解檢察及司法實務對於肇事逃逸構成與否的判斷基準,擬定訴訟主張
4. 謹慎應對警詢及偵訊,勿做出錯誤或不利的陳述,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5. 正確評估案件的事實與證據,爭取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
結語
肇事逃逸案件往往因當事人對法律程序不熟悉而產生。駕駛人應充分了解交通事故處理的法定義務,於事故發生時依法處理,避免因一時疏忽而承擔嚴重法律後果。
面對相關法律問題時,建議尋求專業法律諮詢,以確保自身權益獲得適當保障,並選擇最適當的法律策略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