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民俗調理業與醫療行為的區別
前者屬於傳統生活文化中的非醫療性身體調理服務,
後者則是必須由具醫師資格的人員依法執行的醫療行為。
為了保障民眾安全與維護產業秩序,政府透過《醫療法》及《民俗調理業管理規範》明訂兩者差異,
讓從業人員與民眾能清楚了解各自的合法範圍。
一、什麼是民俗調理業?
「民俗調理業」指的是:
以民俗傳統方法,透過徒手操作或簡易工具,進行放鬆、舒緩、協助身體平衡等非醫療性服務的行業。
其目的在於協助民眾釋放壓力、放鬆筋骨、促進身心舒適,
屬於文化技藝與生活照護範疇,不涉及任何醫療診斷或治療。
常見的民俗調理項目包括:
- 傳統整復推拿
- 刮痧、拔罐
- 腳底按摩
- 經絡調理(非醫療性)
- 氣功、養生導引等傳統身體技法
二、什麼是醫療行為?
依《醫療法》第28條規定:
「醫療行為」係指以診斷、治療、矯正、預防疾病或生理功能異常為目的的行為,
應由具醫師資格人員依法執行。
簡言之,只要涉及疾病診斷、治療、復健或矯正,
就屬於醫療行為,必須具備相應專業資格(如醫師、物理治療師等),
並在合法醫療機構內執行。
以下幾種情況容易誤觸法規,從業人員應特別注意:
🚫 誤用醫療字眼
例如「治療」、「治癒」、「改善疼痛」、「矯正脊椎」、「復健」等,
這些屬醫療用語,不得出現在宣傳或服務說明中。
🚫 誤導民眾認為可取代醫療
民俗調理僅為生活照護與放鬆服務,不能作為醫療替代。
若有身體疾病或受傷狀況,應建議民眾就醫。
🚫 進行醫療性操作
如使用針具、儀器、藥物、牽引、復位、打骨等動作,
都屬醫療行為,民俗調理人員不得執行。
五、如何合法從事民俗調理服務
依法登記營業項目為「民俗調理業」
不可使用「診所」、「醫療」、「治療」等字樣作為店名或宣傳語。
具備合法資格與專業訓練
建議完成「傳統整復推拿技術士」或「iCAP職能導向課程」,
提升專業素養並確保安全。
主動告知服務性質
在服務前應清楚說明:此為「民俗調理行為」,非醫療服務。
宣傳內容保持中性用語
可使用「放鬆、舒緩、身體保健、促進平衡」等詞彙,避免醫療字眼。
六、結語
民俗調理業與醫療行為的界線清楚而明確。
前者屬文化傳承與生活照護的一部分,
後者則屬專業醫療體系。
透過遵守法規、維持專業形象與誠信服務,
民俗調理業不僅能安全經營,也能展現傳統技藝的文化價值,
在現代社會中持續發揚「以人為本、以和為貴」的調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