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
中醫減重:從根本調理,讓身體自然輕盈
在中醫的觀點裡,減重並不是單純「少吃」或「多動」,而是要找出造成肥胖的體質根源,進行調整,才能健康且持久。
中醫眼中的肥胖原因
中醫認為「肥人多痰濕」,而肥胖常與 脾、肝、腎 的功能失調有關。常見體質如下:
- 脾虛型:消化功能差,吃的營養容易變成痰濕與脂肪。
- 痰濕型:新陳代謝慢,水濕不易排出,容易出現下半身肥胖或水腫。
- 肝鬱型:情緒壓力大,容易暴飲暴食,導致小腹肥厚。
- 氣虛型:常覺疲倦,運動量不足,能量消耗低。
- 血瘀型:循環不良,脂肪囤積在局部,形成難瘦的腰腹或大腿。
了解體質,才能對症調理,事半功倍。
中醫減重的治療方式
1.中藥調理依照不同體質,使用健脾利濕、行氣活血、疏肝解鬱等藥方,幫助改善代謝,調整身體機能。
2.針灸與耳穴
常用穴位如足三里、中脘、三陰交、耳穴飢點等,可調節食慾、促進腸胃蠕動與能量消耗。
3.穴位埋線
將可吸收的羊腸線植入穴位內,持續刺激穴道,達到長效調整食慾、促進代謝、改善體質的效果。
優點是療效持久、省去頻繁針灸,特別適合忙碌或不易長期治療的族群。
4.飲食建議
不強調嚴格節食,而是依體質選擇合適的飲食。
痰濕型:避免油膩、甜食與冰冷食物。
脾虛型:少吃生冷,多吃易消化食物。
肝鬱型:避免情緒性進食,多吃清淡食材。
5.生活作息調整
早睡早起,避免長時間久坐。
適度運動,如快走、游泳、瑜伽,配合針灸、埋線與中藥,效果更佳。
中醫減重的優勢
- 個人化調整:根據體質量身打造減重計畫。
- 減重不傷身:避免過度斷食或使用刺激性藥物。
- 改善整體健康:調理過程中,常伴隨精神體力提升、睡眠品質改善。
- 效果持久:透過體質調整與埋線刺激,減重後不易復胖。
小提醒
中醫減重不是速效藥,更不是所有人都能用相同方法。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需要專業醫師診斷與規劃。當代謝逐漸恢復正常,體重自然會下降,而這樣的瘦身過程也更健康、更能維持。減重,不只是變瘦,更是讓身體恢復平衡、找回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