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
多喝水真的沒事?沒事真的要多喝水?
陳小姐有頻尿的問題,已經困擾一段時間,時常不到半小時就想上廁所,上完過沒多久又想上。
到本院就診,經過李醫師把脈後問到:「陳小姐妳一天大約喝多少水?」
陳小姐:「大概3000cc,有時候更多,因為一直覺得口渴,就一直灌水。」
李醫師:「哇!妳喝太多水,而且喝太快了,難怪一直跑廁所。」
臨床上大部分頻尿、口渴、一直喝水不解渴的患者,大多是腸胃吸收消化功能有問題,喝下去的水來不急吸收,就變成廢水排掉了,以至於口渴又喝更多的水,惡性循環,造成腸胃的負擔,也增加腎臟的負擔。
水在中醫的角色
在中醫理論中,人體的水液由脾胃運化、肺氣宣降、腎氣氣化所調節。
• 脾胃:主運化,將飲水轉化為津液。
• 肺:主通調水道,幫助水液布散到全身。
• 腎:主水,掌管攝納與排泄,是水液平衡的樞紐。
若水分不足,會出現口乾舌燥、便秘、尿少、皮膚乾癢等;若飲水過多,反而會增加脾胃負擔,出現腹脹、痰多、身體沉重無力、水腫,甚至導致「水濕內停」。
適量飲水的小原則
1. 口渴再喝,不渴少喝
中醫強調順應身體需求,過度強迫自己「狂喝水」反而不利於脾胃。
2. 少量多次,避免暴飲
一次大量飲水,容易使胃氣受寒,影響消化功能。建議分次小口慢慢喝。一次100-200cc
3. 溫水為宜,少飲冰冷
冰水容易損傷脾陽,使運化失常,導致腹瀉、食慾不振。常溫或溫水最適合人體,並且茶、咖啡、汽水、酒類、牛奶、果汁等飲料,都無法代替水。
4. 因時因人調整
o 夏季出汗多,可適度補水並加入少許鹽分或運動飲料,防止津液耗傷。
o 當小便較黃,甚至出現茶色時,需立即補充水分
o 老年人、脾胃虛弱者,應避免過量喝水,以免加重身體負擔。

小提醒
適量飲水不是追求「多」,而是「剛好」。養生應重視人體陰陽平衡與脾胃調和,過猶不及皆為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