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實績
磁磚為什麼會爆裂或鼓起?
磁磚作為常見的建材,無論在地板還是牆面使用,都可能出現裂痕、爆裂或鼓起的情況。了解其原因,有助於判斷是否需要立即維修,也能避免安全隱患。
1. 施工問題
施工不當是磁磚損壞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例如:
黏著劑不均:磁磚背面若黏著劑塗抹不均,部分區域可能無法牢固貼合,久而久之容易鼓起。
底層不平整:地面或牆面未平整,磁磚受力不均,也可能產生裂痕。
過早填縫:黏著劑未完全乾固就進行填縫或上壓,會影響黏著效果,增加裂裂風險。
2. 材料老化與自然因素
即使施工良好,磁磚也可能因時間與環境因素而受損:
熱脹冷縮:磁磚及底層材料受溫度影響會膨脹或收縮,長期累積應力可能造成裂痕。
濕氣滲透:水分滲入黏著層或縫隙,會導致黏著力下降,使磁磚鼓起或鬆動。
年久老化:長時間使用後,黏著劑、填縫劑或磁磚本身的性能可能下降,增加裂裂風險。
3. 結構因素
輕微地基或牆體變形:建築結構微幅位移、沉降或牆體變形,都可能讓磁磚承受額外壓力,進而裂裂或鼓起。
4. 是否會越裂越嚴重?
如果磁磚已經出現裂痕或鼓起,建議不要拖延。長期置之不理可能導致:
裂縫擴大:應力持續作用下,裂縫會逐漸加大。
磁磚脫落:鼓起部分承受壓力有限,可能突然掉落,造成安全危險。
水分滲透加劇:裂縫讓濕氣更容易滲入,損害底層結構,甚至影響整體防水性。
5. 建議處理方式
及早檢查與維修:出現裂痕或鼓起時,應盡快請專業人員檢查,評估是否需更換或重新黏貼磁磚。
選擇適合黏著劑與施工方式:針對不同材質、環境條件,使用正確的施工方法與材料,可延長磁磚壽命。
保持乾燥與通風:避免濕氣長期滲入磁磚與底層,減少鼓起或裂裂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