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護安專欄
管路照護:暖心又實用的入門指南-台北外勞看護申請/新店外勞看護申請
居家常見管路介紹與照護基本觀念
初次看到長輩從醫院回家,身上多了條管子,也許是鼻子內的、脖子上的、或下腹的導尿管……心裡是不是既心疼又不知所措?別擔心,這不是只有你會遇到的情況。「管路照護」雖然聽起來有點嚇人,但其實透過簡單的觀念學習,慢慢熟練日常照顧技巧,你也一定可以在照顧時更有自信且讓長輩安心!
【簡單四要點,上手基本管路照護】
剛開始學習照護,你可以按照這些順序逐步熟悉管路的日常照護技巧:1.了解管路名稱、安裝部位與功能
2.觀察長輩的精神與管路周圍的皮膚情況
3.每日簡單清潔,如鼻胃管周圍、導尿管出口
4.定期紀錄觀察結果,以便於回診時提供資訊
【什麼是「管路」?用途為何?】
「管路」是醫療用來幫助病患體內、外物質流通的裝置,在身體某些功能無法正常運作時,透過管路補充營養、幫助排泄或輔助呼吸。對於行動較不便或因病退化的高齡者來說,管路的使用能減輕不適並預防危險,例如吞嚥困難者可透過鼻胃管進食,避免嗆咳與吸入性肺炎;尿失禁或無法如廁者透過導尿管協助排尿,避免尿滯留與感染;嚴重呼吸困難者經由氣切管呼吸,減輕呼吸負擔。
【居家常見的管路類型、功能與照護要點】

【輪椅使用者的特殊照護需求】
對於需要坐輪椅的長輩來說,日常移動與姿勢改變更容易讓管路發生扯動、擠壓或受感染的風險,以下是需要特別注意的重點:1. 管路固定穩當
- 鼻胃管建議使用透氣膠帶黏貼於臉頰,管路延伸至輪椅背側固定,避免壓迫或隨意擺檔導致拉扯。
- 導尿管和尿袋都應固定於大腿及輪椅側邊,避免於移動時拉扯,更要避免與地面接觸。
2. 輪椅坐墊選擇與姿勢調整
- 如果可以的話能選擇使用減壓坐墊,避免長時間壓迫導尿管出口,更能增加舒適性。
- 每兩小時協助調整身體重心位置,減少同側皮膚長時間受壓,減少及預防壓傷的風險。
3. 外出時的準備
- 在外出中可能會遇到膠帶鬆脫或不慎用髒增加感染風險,可以隨身攜帶日常清潔用品與備用替換膠布,以便即時處理。
- 出門前特別檢查尿袋是否過滿或壓迫,外出時也須隨時留意並定時排空尿袋。
【新手照顧者的常見迷思】
1.管路是不是一插就不能拔了?不是~大部分的管路都是「暫時性」輔助,醫師會隨著病情或情況的改善逐步移除管路,例如鼻胃管使用者在復健後能夠恢復進食功能。
2.可以自己幫長輩更換鼻胃管或導尿管嗎?
竟量不要!這一類更換的動作需具備專業技巧,通常會交由居家護理師或回診時處理,但家屬及照顧者可以學會日常照護與觀察技巧。
3.怎麼知道管路有沒有出問題?
出現下列狀況時,建議儘速就醫或聯絡居家護理師。
- 「鼻胃管」出現咖啡色液體 或 長時間無胃液回流
- 「導尿管」出現血尿 或 尿液變得混濁有異味
- 「氣切管」分泌物增多且呈黃綠色 或 有發燒情況
【愛的行動代號:注重照顧的細節】
當長輩身上裝置管路時,身為家人的我們也許有很多的不安與害怕,這些都是正常的感覺。每一次幫他清潔、幫他調整管路位置、鼓勵每日復健等,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都是最溫暖的傳達:「我在你身邊,我們一起努力。」照顧不是為了完美,而是持續。每天多學一點、隔天就能做好一點,如此,你就是一位很棒的照顧者了!
-
管路照護:你需要知道的進階照護說明書-台北外勞看護申請/新店外勞看護申請
當你已經逐漸習慣了家中長輩有管路的日子,可能也開始發現:「怎麼這次鼻胃管的位置好像不太一樣?」、「尿袋怎麼又漏尿?」、「這邊紅紅的,是發炎嗎?」…這些都是居家管路照護會碰到的日常情況。如果你有以下疑點
-
《忘了我記得》裡的失智長期照護:記憶、遺憾與陪伴的療癒之旅-台北外勞申請/新店外勞申請
在《忘了我記得》裡,劇中主角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台灣許多中年族群的生活樣貌:白天要上班打拼,希望在職場中保有一席之地;晚上回家還要面對另一頭的家人,料理三餐、送小孩上下學……如果不幸遇上疫情、經濟波動
-
家有長輩需要照顧?別錯過政府「長照四包錢」補助資源-台北外勞人力仲介公司/新店外勞人力仲介公司
當家中長輩突然需要人照顧、生活無法自理時,許多家庭常陷入手忙腳亂,覺得請看護太貴、自己請假照顧又力不從心,往往讓人心疼又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