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文章
【#復健觀念|為什麼通常會優先處理「關節腫脹」?】
特別是當伴隨紅、腫、熱、痛等明顯症狀時,更是專業人員在評估與治療上,必須優先處理與控制的目標!
🔍腫脹其實不只是表面問題,它背後可能對身體帶來這些「想不到的影響」:
1. 潛在組織受損
腫脹往往代表肌腱、韌帶、滑膜等軟組織可能出現損傷,有時也可能與關節發炎或痛風有關,比如膝蓋前十字韌帶、退化性關節炎。
有時個案往往腫到不行才去診所請醫師協助抽積水,當發現抽吸的液體不像一般清黃的組織液而是血水時,可能就要注意是否有伴隨關節內的組織受損。
若不及早控制腫脹和調整活動強度,會降低組織的修復能力,甚至讓發炎反應持續加劇。
2. 關節活動度受限
關節腫脹會讓關節變卡、不靈活,動作變得不自然。如果持續不處理,久了可能導致關節沾黏,或產生代償性的動作。
比如有些腳踝扭傷的人,因為關節還有些腫脹,導致在蹲的動作會有腫脹擠壓感,患側蹲的深度習慣減少,使小腿肌群無法完全伸展收縮,緊繃的踝關節漸漸影響走路的步態。
3. 疼痛不適感上升
腫脹會增加關節局部壓力,可能讓關節血流減少、壓迫周遭神經,使得關節變得敏感許多,甚至讓原本沒那麼痛的地方也跟著不舒服,影響日常活動與睡眠品質。
4. 肌肉收縮功能受到抑制
關節腫脹會抑制周圍肌群的發力能力,許多人在術後或是關節腫脹嚴重者有「力不從心」的感覺,最常見的例子是膝蓋的股四頭肌,由於關節內的發炎物質,加上腫脹導致膝蓋主動伸直力量減少,若肌肉的基礎收縮功能尚未建立,進階的復健動作或是站立、行走動作也會難以執行。
5. 影響關節本體感覺
腫脹會干擾我們對關節位置的感知能力,不光是關節內的組織,關節周遭的韌帶、肌腱、肌肉都會受到影響,可能使動作協調變差,像是站立、走路時會覺得不穩,進而增加再次受傷的風險,腫脹初期建議在可以接受的緊繃下保持關節活動、承重,避免休息過久造成關節更不靈活!
結語
📍所以控制腫脹是傷後與術後的首要任務!
初期建議可透過適度使用止痛藥、冰敷、和及早的關節運動來幫助緩解。
同時要避免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或做出超過關節負荷的動作,才能避免腫脹反覆發作喔!
參考資料:
Gerena, L. A., Mabrouk, A., & DeCastro, A. (2024). Knee Effusion. In StatPearls [Internet]. StatPearls Publishing.
-
【旋轉肌撕裂要開刀嗎?4個你該知道的重要考量!】
旋轉肌是肩膀在動作時提供穩定的肌群,通常可能會因爲意外傷害或是自然退化而出現撕裂的狀況,但撕裂其實並不代表需要立刻開刀,有些患者即使撕裂可能並不會出現嚴重的疼痛或是影響到日常生活,但有些患者則會出現肩
-
【發炎,多休息有幫助?不能運動太難過了吧!3個組織發炎的復健觀念】
發炎,是求醫過程中很常聽到的詞。發炎是不好的現象嗎?其實不是,發炎反應是免疫系統抵抗病原體的正常程序,也開啟了組織修復的開關,但有時候發炎持續太久加上疼痛,難免讓人懷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發炎的時候我該
-
【都把核心練好了,為什麼還是會下背痛!?】
「老師~我已經有在練核心肌群了,為什麼還是會下背痛啊?」
是的!就算有做核心練習還是有可能會下背痛喔!如果你覺得核心就是一切的解藥時,那可能是該重新思考下背痛和核心訓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