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文章
【旋轉肌撕裂要開刀嗎?4個你該知道的重要考量!】
旋轉肌是肩膀在動作時提供穩定的肌群,通常可能會因爲意外傷害或是自然退化而出現撕裂的狀況,但撕裂其實並不代表需要立刻開刀,有些患者即使撕裂可能並不會出現嚴重的疼痛或是影響到日常生活,但有些患者則會出現肩膀上抬無力,甚至影響到生活、運動,到底什麼樣的狀況會考量開刀呢?本篇整理了四個大方向提供參考!
考量1: 年齡、功能需求
要不要開刀,和年齡以及生活上的目標密切相關!
可以先思考一下,你希望自己恢復的目標是能做到高強度的運動?還是只要單純無痛地正常生活呢?
有研究指出小於60歲的患者同時有高度功能的需求者,手術重建旋轉肌有助於回歸運動表現;而超過65歲的患者,手術後在肩膀的疼痛、功能也會得到改善,但肌腱再度撕裂的機率可能較高,這意味年齡是一個影響術後再撕裂的參考指標。
功能需求越高,對肩膀的穩定度、肌力、爆發能力等越挑戰,像是需要大量勞力的工作者、運動愛好者等,不管年齡如何,手術通常可能會被建議。
功能需求相對低者,則可以先採保守治療(如注射、物理治療等),持續治療3-6個月,或許症狀會慢慢改善。
考量2: 撕裂程度
撕裂程度可以分為部分層撕裂(partial thickness tear)和全層撕裂(full thickness tear),。
想像一下部分層撕裂像是一條有厚度的彈力帶,使用了一陣子表層開始出現裂痕但深度不深;而全層撕裂則像是裂痕已經向下裂開了,但由於帶子部分區域還有相連,所以還是能拉動。
一般若是部分層撕裂的狀況,撕裂程度尚小於原肌腱的一半,可能症狀較輕微,對生活影響程度低,若考量到個案剛好年齡較大,活動量程度低者,研究指出大部分能透過復健來改善症狀。
而全層撕裂的狀況,通常可能出現肩膀抬高、旋轉的動作障礙和無力情形,對生活影響程度大,若個案屬於年輕、活動量高的族群,一般會建議採取手術。
這邊可以特別注意到,即使影像學上檢查出有撕裂的情形,每個人的嚴重程度並不一樣,可能有些人撕裂深度深、有些撕裂面積大、有些撕裂的不只一條肌腱,另外個案的撕裂程度和症狀有時並不會相關,所以在考量開刀時也需要將個案其他層面問題納入考量。
考量3: 脂肪浸潤程度
脂肪浸潤(fatty infiltration)容易在慢性疼痛或是受傷後一陣子出現,比如我們先前介紹到慢性下背痛多裂肌的脂肪浸潤,而肩膀的旋轉肌也可能在傷後由於疼痛、不敢使用、無力等原因,使肌肉在約傷後3-5年看到脂肪佔據的情形。
而為什麼脂肪浸潤是影響術後恢復重要的參考指標呢?原因是研究發現旋轉肌撕裂後,肌腱可能會出現內縮(retraction),肌肉則可能有萎縮的情形,一來是內縮的肌腱並不好修補,二來是肌肉萎縮到一個程度下,肌肉的功能恢復會更加困難,即使修補完可能日後也難以恢復到傷前的正常水準。
目前研究建議,輕度脂肪浸潤goutallier<第二級者,撕裂範圍小於2公分且年齡低於69雖有較高的手術成功率,所以若有手術的考量,建議可以先參考影像學下脂肪浸潤的情形喔!
考量4: 其他層面
除了上述提到的觀點外,以下的問題也提供大家作為一個考量的方向,像是是否已經積極復健過,但症狀是否有改善?術後的復健期能不能接受?個案在術後可能會限制活動或是固定關節一段時間,開完刀仍要付出一段時間和金錢,是否合乎開刀前的期待,這些都要慎重考慮的!
結語
綜合以上,建議多詢問相關專業人員的意見,畢竟每個人的症狀、目標、受傷情形都不同,有些人或許適合先保守治療一陣子,症狀可能會慢慢改善;有些人也許保守治療成效不好,那可能就會需要開刀,取決於自己的受傷狀況和功能目標的交集喔!開刀與否並沒有標準答案,但至少需要先謹慎評估和做好準備,才不會落空自己的期待喔!
-
【#復健觀念|為什麼通常會優先處理「關節腫脹」?】
在受傷後的急性期,或是手術後的復原階段,關節腫脹常常是許多個案最直接的困擾。
特別是當伴隨紅、腫、熱、痛等明顯症狀時,更是專業人員在評估與治療上,必須優先處理與控制的目標! -
【發炎,多休息有幫助?不能運動太難過了吧!3個組織發炎的復健觀念】
發炎,是求醫過程中很常聽到的詞。發炎是不好的現象嗎?其實不是,發炎反應是免疫系統抵抗病原體的正常程序,也開啟了組織修復的開關,但有時候發炎持續太久加上疼痛,難免讓人懷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發炎的時候我該
-
【都把核心練好了,為什麼還是會下背痛!?】
「老師~我已經有在練核心肌群了,為什麼還是會下背痛啊?」
是的!就算有做核心練習還是有可能會下背痛喔!如果你覺得核心就是一切的解藥時,那可能是該重新思考下背痛和核心訓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