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文章
【肩膀夾擠,其實並沒有發生夾擠 !?】
肩膀夾擠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是很常見的肩膀疼痛類型,但ㄧ聽到「夾擠」這兩個字你是否心中會有個畫面,好像肩膀卡到什麼東西造成肩膀疼痛、上抬動作不順,在過去的研究裡,專家們的確曾相信夾擠的存在,也圍繞在如何減少夾擠的治療,但時至今日,相關的研究似乎指出肩膀夾擠或許只是個迷思?
肩膀夾擠的說法從哪來?
Neer醫師提倡前側肩峰的切除手術(acromioplasty)能增加肩峰下的空間來改善肩夾擠的問題,也因此在那段時間肩峰切除手術盛行率高,成了主要減緩肩膀疼痛的方式。
在1972年Charles Neer醫師針對肩膀的肌腱問題提出「夾擠」的看法,他認為包覆在肩膀周遭的旋轉肌群(rotator cuff),主要是因為旋轉肌的肌腱和肩關節(肩峰、喙突、肩峰喙突韌帶、肩峰鎖骨關節)在上抬肩膀時,發生碰撞進而造成肩關節疼痛、旋轉肌肌腱受損的現象。
為什麼會發生夾擠?
相較於早期闡述夾擠的說法,研究慢慢發現其實影響肩膀夾擠的原因很多,而比較常見的受傷機制可分成外在因素(Extrinsic mechanism)和內在因素(Intrinsic mechanism)。
外在因素是指肩膀的夾擠,是因為不好的姿勢、肩峰的形狀、肩胛骨動作失能或是使用習慣等外在原因,導致肩膀上抬時夾擠到肌腱而產生疼痛;相對地,內在原因則是指旋轉肌肌腱本身可能就有些問題,比如鈣化、撕裂等造成肩膀上抬時不關節穩定而產生夾擠問題。
肩夾擠的受傷機制
看起來這好像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啊@@
不過近幾年內在因素反而越來越受到學者關注喔~
從研究看夾擠這件事
為什麼學者會越來越重視內在因素呢?
近幾年研究發現肩夾擠的外在因素機制可能和夾擠的疼痛相關性較小,像是不好的姿勢、肩胛骨動作失能、肩峰的形狀等,另外也有研究發現過往描述的夾擠現象、夾擠的症狀和研究結果。
根據McFarland、Dhillon這兩篇對於肩膀夾擠迷思的討論,整理了以下幾項關於外在因素的重點給大家參考
■ 坐姿下駝背姿勢和挺直的姿勢,對於肩膀夾擠的人,疼痛在兩種姿勢上並沒有明顯差別,說明姿勢對於疼痛並沒有直接相關,駝背的姿勢會減少肩膀上抬角度,但並不會讓夾擠的人或是沒有夾擠的人產生疼痛。
■ 肩胛骨的動作失能在肩膀夾擠的個案上目前沒有一致的看法,肩胛骨前突和肩膀的疼痛也沒有直接相關,沒有肩膀疼痛的人可能也會有肩膀過度前突的姿勢。
■ 肩峰的形狀和肩峰減壓手術對於個案的疼痛,長期追蹤下來並沒有辦法有效改善,肩峰的形狀在影像檢查上存在著測量誤差,也不確定肩峰的形狀是來自天生還是自然退化造成。
而過去描述肩膀夾擠的症狀,像是疼痛弧(肩膀上抬60~120度肩膀會因為夾擠造成疼痛),這些特徵也有研究抱持不同的意見,研究發現肩膀的肱骨頭和肩峰最貼近的位置是在肩膀上抬50~70度左右,和以往認為的60~120度並不符合(Lawrence RL et al., 2019)
另外,有肩夾擠的人和沒有肩夾擠的人在肩膀上抬0、45、60度下,肩峰下的空間研究指出並沒有明顯差異,和過去認為肩夾擠的個案肩峰下空間會變小並不一致(Park SW et al., 2020)
基於越來越多相關文獻證據,「夾擠」這個名詞在近幾年也慢慢被汰換掉,改稱肩峰下疼痛(Subacromial shoulder pain)或是肩膀前外側疼痛(anterolateral shoulder pain),學者認為夾擠這個詞彙會侷限臨床專業人員和研究人員,畢竟夾擠的背後可能代表複雜的肌腱病變退化過程,單純用夾擠並不能以偏概全肌腱的受傷問題,相對以往會專注在增加肩峰下的空間,那如今夾擠的現象可能並不存在,我們應該要專注在肌腱病變的修復和功能的重建。
夾擠該怎麼治療?
如果發生肩膀夾擠的疼痛該如何治療呢?
在近年的回顧文獻(Pieters L et al., 2020),整理了常見有效的肩夾擠治療方式,包含運動治療、徒手治療、震波治療、類固醇注射、雷射和超音波治療,但在眾多的治療方式裡,只有運動治療對於短期和長期的療效較有高度的研究證據,其他的治療方式尚需要更多高品質的研究來佐證,所以運動治療對於肩膀夾擠是相當重要的喔!研究指出運動治療除了能減緩肩膀疼痛、恢復關節活動度,適當的負重訓練也能促進肩膀的本體感覺,減少肌肉力量退化。
參考文獻
Bolia, I. K., Collon, K., Bogdanov, J., Lan, R., & Petrigliano, F. A. (2021). Management Options for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in Athletes: Insights and Future Directions. Open access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2, 43.
Bullock, M. P., Foster, N. E., & Wright, C. C. (2005). Shoulder impingement: the effect of sitting posture on shoulder pain and range of motion. Manual therapy, 10(1), 28-37.
Dhillon, K. S. (2019).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 of the shoulder: a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 or a medical myth?. Malaysian orthopaedic journal, 13(3), 1.
Lawrence, R. L., Braman, J. P., & Ludewig, P. M. (2019). The impact of decreased scapulothoracic upward rotation on subacromial proximities.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49(3), 180-191.
McFarland, E. G., Maffulli, N., Del Buono, A., Murrell, G. A., Garzon-Muvdi, J., & Petersen, S. A. (2013). Impingement is not impingement: the case for calling it “Rotator Cuff Disease”. Muscles, ligaments and tendons journal, 3(3), 196.
Park, S. W., Chen, Y. T., Thompson, L., Kjoenoe, A., Juul-Kristensen, B., Cavalheri, V., & McKenna, L. (2020).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romiohumeral distance and pain in adults with subacromial pain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cientific Reports, 10(1), 1-14.
Pieters, L., Lewis, J., Kuppens, K., Jochems, J., Bruijstens, T., Joossens, L., & Struyf, F. (2020). An update of systematic reviews exami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servative physical therapy interventions for subacromial shoulder pain.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50(3), 131-141.
-
【#復健觀念|為什麼通常會優先處理「關節腫脹」?】
在受傷後的急性期,或是手術後的復原階段,關節腫脹常常是許多個案最直接的困擾。
特別是當伴隨紅、腫、熱、痛等明顯症狀時,更是專業人員在評估與治療上,必須優先處理與控制的目標! -
【旋轉肌撕裂要開刀嗎?4個你該知道的重要考量!】
旋轉肌是肩膀在動作時提供穩定的肌群,通常可能會因爲意外傷害或是自然退化而出現撕裂的狀況,但撕裂其實並不代表需要立刻開刀,有些患者即使撕裂可能並不會出現嚴重的疼痛或是影響到日常生活,但有些患者則會出現肩
-
【發炎,多休息有幫助?不能運動太難過了吧!3個組織發炎的復健觀念】
發炎,是求醫過程中很常聽到的詞。發炎是不好的現象嗎?其實不是,發炎反應是免疫系統抵抗病原體的正常程序,也開啟了組織修復的開關,但有時候發炎持續太久加上疼痛,難免讓人懷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發炎的時候我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