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文章
【具爭議的Functional Pattern訓練心得分享!】
Functional Pattern (FP) 是近幾年歐美新盛的一種運動訓練方式,主要強調全身性、多方向的訓練,來優化人體基本的三大動作(走、跑、投擲),但由於主理人偶爾會發表較激進的言論,比如否定常見的重量訓練、物理治療、瑜珈等,因此造成網路上網友們廣大討論,而前陣子阿涵趁著官方優惠,上了11堂訓練課,到底這個FP的訓練效果是如何呢?讓我們看下去~
Functional Pattern簡介
FP 訓練系統是由創辦人Naudi發明的一種訓練方式,主要宣稱「最適合人體的訓練」,以人類最基礎且重要的三大能力:走、跑、投擲為訓練目標,因此常可以看到FP的訓練內容,有許多轉體、水平推、拉的動作,目的就在優化人體日常所需的動作元素。
報名訓練的契機
我最一開始聽到FP是因為以前的治療師和教練同事,有一次在討論不同訓練方式的觀念,提到FP的動作能充分訓練到全身筋膜,以及調整力量傳遞的順序,但是看了網路上的影片覺得訓練動作很怪XD,後來陸續聽了國外的物理治療師YouTuber 、國內治療師的心得分享,覺得好像對於臨床能有些結合或是想法激盪,才決定來去體驗看看,到底FP的訓練做起來感受是如何~
我的FP訓練歷程
基於好奇,我首先閱讀了官方出的書籍The power of posture 以及購買了線上10週課,但對於物理治療師來說,我覺得內容會有些基本,像是肌筋膜放鬆方式、常見姿勢症候群的影響等,比較新鮮的是十週課後半段的推拉動作分析,但實際操作不太確定動作的正確性和感受,所以最後還是報名了實體課。
The power of posture書籍
阿涵上的是在高雄加減健身的11+1堂訓練課程,其中一堂是免費體驗與評估,優惠活動下來約台幣一萬五千多,算一算一堂約1500,個人覺得優惠許多
體驗課開始教練會先評估你的基本狀況,包含是否身體有疼痛、手術史、過去的運動習慣等,之後評估站立姿勢,會用手機拍照來紀錄正面、側面和背面,最後會請你在「無動力跑步機」上全力奔跑,用錄影的方式紀錄正面與背面的跑姿。
PS. 無動力跑步機是沒有電力帶動的跑步機,完全靠跑者在履帶上控制跑步的速度。
11堂課程內容我都練了什麼呢?
11堂課我總共花了約5個月的時間完成課程,因為本身並沒有身體上的疼痛,所以主要是優化我的跑步姿勢和動作。
在FP的觀點上,跑步這件事並不是擺臂跨步那麼簡單,細部來看脊椎在奔跑時會伴隨側彎、旋轉和些微的彎曲伸直,而軀幹的旋轉又會與上下肢的動作連動,所以前半部分我的訓練主要是上半身在做水平推拉動作,軀幹旋轉時骨盆是不是能相對保持穩定,器材包含keiser、啞鈴、棒鈴(不得說氣動式的cable和棒鈴在使用上非常舒服😌),另外也有專注在二頭肌擺臂的動作、跳躍旋轉的動作等
後半部則加入下肢髖關節的彎曲伸直動作配合軀幹旋轉,大概每1~2堂左右教練就會讓我在訓練後在跑步機上練習跑,跑完再細部來看哪些動作還不夠,需要再加強。
練習的部分,由於FP的練習前面大多使用keiser、cable這類的器材和全身鏡,所以我大概一週會找一個時段去加減健身自主訓練,在家也會用比較輕的啞鈴面對鏡子練習,我有試過在一般健身房用cable練習,但因為沒有全身鏡能看到全身的動作,我自己覺得有些尷尬,訓練的感受也不是很好。
訓練成果
站姿:2021年的十月印象中疫情滿嚴重的,所以我記得我比較少去一般健身房重訓,飲食上也很隨意,所以看到照片自己是覺得有點好笑,太少活動的情況下有些慵懶,所以胸椎相對來說沒有那麼挺,肩胛骨兩側也習慣會內夾,另外我本身就有約20度的脊椎側彎,訓練後胸椎比較挺直,兩側肩胛骨也較外展。
跑姿:第一次跑無動力跑步機真的會覺得很難跑,加上平常也沒有跑步的習慣,想要加速身體就會前傾想要跌倒,所以跑的很慢軀幹也不太有動作,跑完覺得自己滿可憐的,怎麼連跑步都不會了🤣
訓練後,可能都有在跑步機上練習,加上有感受到脊椎需要的動作,所以後測我的胸椎相對來說比較有旋轉和側彎的動作,擺臂的動作幅度也比較大,肩膀有些微的旋轉來帶動軀幹,下半身雖然步幅有變大,但髖關節彎曲的動作和軀幹的連動還需要再加強。
FP值得學習的地方
全身筋膜訓練
FP大多以輕重量阻力器材,配合全身動作協調發力,橫跨不同的動作平面,除了能延展與收縮到不同的筋膜鍊,也能加強整體動作的力量傳遞及發力次序,對於平常重量訓練主要在矢狀面訓練的我,這次的訓練經驗讓我覺得多方向、全身性的動作,不管是有疼痛或是一般人其實都需要,尤其在這久坐的年代。
回饋很直接
FP的訓練,男生訓練時是半裸上身的,且身旁都有1~2面全身鏡能看到自己的姿勢和動作,對於自我動作的覺察、控制訓練有很大的幫助,我個人覺得這點是FP會成功的原因之一,能讓個案直接看到不足的地方也加深對自己身體的印象。
我對FP的疑慮
FP以動作訓練的角度來看,有許多筋膜與動力鍊的概念在其中,但背後目前尚未有明確的理論結構,雖然官方宣稱能改善疼痛,但實際評估項目並不多,單純以姿勢和跑姿就能判別出疼痛的原因,我保持懷疑的態度,並不是說沒有實證的東西就不對,只是相較傳統訓練和物理治療在肌力、爆發力、動作控制有一套科學訓練準則,FP在訓練方法上較薄弱。另外是否能幫助其他運動能力的提升?像阿涵同時有在自由重量訓練,個人覺得因為訓練觀念不同,像是FP不鼓勵背槓深蹲,推拉動作方法也不一樣,動作的重量或速度我覺得短期並沒有提升,但對於其他全身運動,比如球類運動或是其他專項的轉移效果就有待查證。
以上就是阿涵這次的分享,若對FP有興趣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喔!
-
【#復健觀念|為什麼通常會優先處理「關節腫脹」?】
在受傷後的急性期,或是手術後的復原階段,關節腫脹常常是許多個案最直接的困擾。
特別是當伴隨紅、腫、熱、痛等明顯症狀時,更是專業人員在評估與治療上,必須優先處理與控制的目標! -
【旋轉肌撕裂要開刀嗎?4個你該知道的重要考量!】
旋轉肌是肩膀在動作時提供穩定的肌群,通常可能會因爲意外傷害或是自然退化而出現撕裂的狀況,但撕裂其實並不代表需要立刻開刀,有些患者即使撕裂可能並不會出現嚴重的疼痛或是影響到日常生活,但有些患者則會出現肩
-
【發炎,多休息有幫助?不能運動太難過了吧!3個組織發炎的復健觀念】
發炎,是求醫過程中很常聽到的詞。發炎是不好的現象嗎?其實不是,發炎反應是免疫系統抵抗病原體的正常程序,也開啟了組織修復的開關,但有時候發炎持續太久加上疼痛,難免讓人懷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發炎的時候我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