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
勞檢不可忽視!違規類型、裁罰重點與企業應對全指南
你是否也擔心哪天突然來了一位「穿背心拿證件」的檢查員?
以下根據官方資料整理出近年最多違法與裁罰的五大行為:

而常見被勞檢的原因如下:

勞動檢查都查什麼?—這邊實務重點一次整理!

🔎如果今天,真的被突襲檢查了,要準備哪些資料?
- 包括:與員工的勞動契約、員工的出勤紀錄、薪資清冊、幫員工投保的勞健保投保證明、勞資會議記錄、工作規則、休假紀錄、特休計算方式與給假證明

🔎勞檢會事先通知嗎?可以拒絕勞檢嗎?
勞動檢查原則上不會事先通知!
- 規定在勞動檢查法第13條,勞動檢查員執行職務時,不得事先通知事業單位
- 但下列事項可以事先通知:
二、危險性機械或設備檢查。
三、職業災害檢查。
四、其他經勞動檢查機構或主管機關核准者。
勞動檢查不可以拒絕!
但如果勞動檢查員進入事業單位進行檢查時,沒有出示勞動檢查證,得拒絕檢查。
依《勞動檢查法》第35條,雇主不得妨礙、抗拒或拒絕勞檢,違者處新臺幣3萬以上、15萬以下罰鍰。
🔎企業如何自保避免被罰?可以從以下五點著手:
- 加班制度落實:加班前召開並記錄勞資會,工時與費用依規計算加倍支付。
- 薪資計算透明:薪資結構必須依法規定,且不能含岔轉隱形扣薪漏洞。
- 出勤打卡精準:上下班記錄逐分鐘記錄並備存五年。
- 休假制度落實:嚴格執行「七休一」、「一例一休」機制並妥善給假與補償。
- 完整配合勞檢:主動提供資料、避免阻礙,快速改善違法狀況。
勞檢不是找麻煩,而是法律維護公司與員工之間公平、健康、可長久經營的基礎。違規罰鍰金額雖以萬元計,但對品牌聲譽與內部士氣與法律信任度的傷害,遠超經濟成本。從勞檢實例可見,多數被罰的事業單位其實並非惡意違法,而是制度鬆散、資訊不足或輕忽法律義務造成的「習慣性違規」。
目前裁罰主軸集中於「工時、薪資與出勤制度」,若企業想降低風險與勞資糾紛,應該從制度層面著手,聘請律師進行合規檢查與制度設計,才能真正做到符合法令、調和勞資關係、防患未然。
-
損害賠償該怎麼證明?賠到哪個範圍?-侵權行為下的損害賠償(上)
發生車禍、醫療糾紛、網路誹謗、職災或寵物咬人等糾紛時,常見的追償路徑就是「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但該怎麼證明別人要賠?要賠到哪個範圍?該走民事訴訟還是搭配刑事訴訟提附帶損害賠償?
-
競業禁止有效期限多久?補償金怎麼算?勞工必知權益解析
競業禁止條款,是指雇主為保護其營業秘密及其他正當營業利益,與勞工約定於離職後特定期間、地區及範圍內,不得從事與其原任職公司具有競爭關係之職務或業務。
講白一點.... -
3分鐘了解「7天鑑賞期」
大家都知道,有個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叫做「7天鑑賞期」。
意思是:東西買回家,發現穿起來像失戀、用起來像心累,就可以退回去,彷彿一切沒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