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文章
【為什麼我的肌腱損傷這麼久還沒好?】
你曾有肌腱發炎的經驗嗎?肌腱受傷是臨床上很常見的族群,像是網球肘、跳躍膝、阿基里斯腱炎等,然而同樣都是肌腱的問題,肌腱炎與肌腱退化在結構上和治療方向卻有很大的不同,到底「肌腱的慢性發炎」存在嗎?本篇帶你認識肌腱退化,以及為什麼肌腱損傷並不容易好的原因!
是肌腱炎?還是肌腱退化?
肌腱(Tendon),在平時其實很常看到,就是你的雞腿便當中雞腿肉尾巴結成梭狀的組織,它的功能在於傳遞肌肉收縮產生的力量,所以只要肌肉收縮基本上就會牽扯到肌腱,而當我們在生活中若重複動作過多、或是突然需要負荷很重的壓力時,當肌腱無法承受負荷,就會造成肌腱出現微損傷(microtears)及發炎的現象,也就是肌腱炎(Tendinitis)(Bass E., 2012)。
一般輕微的肌腱炎能自然修復,在修復過程中會使肌腱細胞以及血管增生,但如果又承受到不當的負荷時,拉扯到肌腱可能又會使肌腱再次受傷,使膠原纖維不易連結,增生的組織長了又被破壞,反反覆覆使得新生的組織無法重塑,最後導致肌腱本質脆弱,也就是肌腱退化(Tendinosis)。
肌腱炎與肌腱退化最大的差異有三點:
- 組織產生炎症:研究顯示「肌腱退化」在病理學的檢查下並沒有發現發炎的細胞,意味著肌腱到退化的程度時可能已經沒有發炎的反應;相反地,肌腱炎則是存在發炎反應(Khan KM et al., 2002)。
- 治療方向:肌腱炎的患者,在接受抗發炎的治療(止痛藥物、針劑)後能減緩症狀;而肌腱退化則否,研究發現抗發炎的治療對於肌腱退化並沒有什麼改善效果。
- 修復的時間長短:一般來說肌腱炎的修復時間約4~6週;肌腱退化短則6~10週,長則3~6個月。
以上統稱肌腱病變(Tedinopathy)
以上已經大略介紹肌腱炎與肌腱退化。目前在臨床以及研究上,其實慢慢以肌腱病變來統稱肌腱發炎到肌腱退化的過程,由於以前的學者或臨床人員,已經很習慣地使用肌腱炎來當成診斷或是衛教患者,但其實肌腱炎並不能完善解釋患者的病情,因為肌腱發炎或是肌腱退化,兩者在結構或是治療方向完全是不一樣的狀況,因此,以肌腱病變來解釋整個過程,患者可能比較能了解肌腱受損的狀況。
肌腱損傷慢好的3個原因
(Malliaras P et al., 2015)
一、以為肌腱還在發炎不敢動
肌腱炎到底還有沒有在發炎呢?對於肌腱炎的患者,當然如果肌腱處有紅腫熱痛的現象,可能還是有發炎的反應,但對於肌腱退化的患者,反覆的疼痛常會讓患者以為還在發炎或是以為「慢性肌腱炎」,進而仰賴被動的消炎治療或是怕痛不敢去活動,造成肌腱越來越無法負荷重量。
建議患者若肌腱若修復期已經超過6週,且沒有明顯的發炎反應,千萬不要靠休息或是只服消炎止痛藥,應採取其他幫助修復肌腱的治療(如:增生療法、低能量雷射等)加上給予肌腱適當的負荷訓練,對於肌腱退化才是正確的治療方向喔!
二、錯誤的復原認知
一般肌腱病變患者恢復短則6~10週,長則3~6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為什麼需要這麼久的時間呢?
因為肌腱病變的患者,除了肌腱本身的訓練就已經需要耗費不少時間訓練恢復,通常到了慢性期時,身體還有合併其他問題,2015年JOSPT文獻指出對於髕骨肌腱病變的患者,也常伴隨下肢肌肉萎縮(臀部、小腿)、神經肌肉控制、肌肉柔軟度等問題。
另外專業醫療人員也需要考量個案本身的需求,例如運動愛好者或運動員所需的運動能力:爆發力、離心減速、速度與敏捷等,若急於回到場上參加運動競賽或活動,可能使肌腱無法承受專項運動的強度,造成二次傷害的風險提升,因此患者需要與專業人員共同溝通,藉由評估來擬定恢復的短期、長期目標,讓患者能更了解自己的狀況與能力。
三、忽略肌腱以外的訓練
慢性肌腱病變的產生,除了與過度使用、不適合的負荷以及技巧運用不當有關外,也與其他動作面向有關,例如:下肢肌腱病變的患者,習慣的落地姿勢(landing pattern)、動作力量傳遞問題( kinetic chain)等,可能是使肌腱容易受傷的原因,因此在復健上除了專注在肌腱本身訓練外,也應探討造成肌腱反覆受傷的原因,適時結合其他專業人員的協助(如:肌力體能教練修正訓練時或競賽時的動作),才能讓患者避免再次受傷,順利回到喜好的休閒活動和運動。
小結
肌腱病變是一個需要耐心復健的疾病,釐清肌腱受傷的原因以及肌腱發炎退化的過程,能協助患者更清楚了解自己的問題與狀況,當肌腱恢復卡關時,不妨看看以上這三個迷思,說不定能找到卡關的原因喔!下次將介紹肌腱病變的治療與訓練內容,再請大家敬請期待囉!
參考資料:
1. Khan, K. M., Cook, J. L., Kannus, P., Maffulli, N., & Bonar, S. F. (2002). Time to abandon the “tendinitis” myth: painful, overuse tendon conditions have a non-inflammatory pathology. Bmj, 324(7338), 626-627.
2. Malliaras, P., Cook, J., Purdam, C., & Rio, E. (2015). Patellar tendinopathy: clinical diagnosis, load management, and advice for challenging case presentations.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45(11), 887-898.
3. Bass, E. (2012). Tendinopathy: wh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endinitis and tendinosis mat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apeutic massage & bodywork, 5(1), 14.
-
【#復健觀念|為什麼通常會優先處理「關節腫脹」?】
在受傷後的急性期,或是手術後的復原階段,關節腫脹常常是許多個案最直接的困擾。
特別是當伴隨紅、腫、熱、痛等明顯症狀時,更是專業人員在評估與治療上,必須優先處理與控制的目標! -
【旋轉肌撕裂要開刀嗎?4個你該知道的重要考量!】
旋轉肌是肩膀在動作時提供穩定的肌群,通常可能會因爲意外傷害或是自然退化而出現撕裂的狀況,但撕裂其實並不代表需要立刻開刀,有些患者即使撕裂可能並不會出現嚴重的疼痛或是影響到日常生活,但有些患者則會出現肩
-
【發炎,多休息有幫助?不能運動太難過了吧!3個組織發炎的復健觀念】
發炎,是求醫過程中很常聽到的詞。發炎是不好的現象嗎?其實不是,發炎反應是免疫系統抵抗病原體的正常程序,也開啟了組織修復的開關,但有時候發炎持續太久加上疼痛,難免讓人懷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發炎的時候我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