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文章
【蚌殼式,做起來無感嗎?3個小技巧分享給你】
蚌殼式(Clamshell exercise)是一項訓練臀中肌(Gluteus medius)的開放練動作,常去健身房的各位,可能有時會看到有人側躺並把大腿向外旋轉,做起來就像蚌殼一樣,但有些人不論怎麼做臀部就是無感,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阿涵在這裡分享3個小技巧和提醒給各位喔~
為什麼要練蚌殼式(Clamshell Exercise)
蚌殼式是針對臀中肌失能所設計出的運動,臀中肌從我們的髂骨上緣連接到股骨大轉子上緣,負責維持穩定我們骨盆側向(冠狀面)的穩定,並讓髖關節做出內外旋轉、外展及伸直動作,而當臀中肌失能可能造成動態動作骨盆無法保持穩定,尤其是單邊承重的動作,像是走路、跑步等等,當骨盆無法維持穩定可能就會進而使其他肌肉代償,影響到上下其他關節,比如腰椎、膝蓋、足底等,因此訓練臀中肌是改善側向失能問題的方式之一。
蚌殼式小撇步:
一、調整骨盆起始位置
好的矯正運動來自好的起始關節位置,常見蚌殼式的錯誤之一,就是一開始骨盆位置就歪掉啦!理想上,骨盆要在中立位置,也就是稍微前傾的地方,而兩側的髂骨也要維持在同個高度,大部分的人一側躺,腰際就會下沉,導致上方的腰際比下方高,當骨盆一開始就一高一低,中軸不穩定遠端關節就不好施力,也容易讓腰方肌出力,做出骨盆向上抬起的動作(pelvic hiking)或是過度前傾,所以有些人做完反而是腰痠問題就在骨盆的位置喔!
矯正方式:
1. 側躺時,下方腰際下墊著毛巾卷,讓腰際不下沉,倒持兩邊骨盆一樣高。
2. 上方的手放在髂骨上緣(illiac crest)向腳的方向下壓穩定骨盆,確保髖關節在活動時骨盆保持不動。
二、動髖不動腰
當調整初始位置,穩定骨盆後,蚌殼式的動作是保持雙腳腳跟貼著,上方的髖關節向外旋轉,看起來就像打開的蚌殼一樣,但動作時也常會有些小問題,比如整個軀幹跟著向後旋轉,這樣可能使髖關節並沒有做出足夠的外轉,反而是骨盆、軀幹去代償。
矯正方式:
1. 可以面對牆壁,用滾筒頂在骨盆(髂前上脊處ASIS)與牆之間,確保動作時滾筒都是貼在牆上。
2. 擺水瓶或是將滾筒立在骨盆後方,若軀幹跟著旋轉會碰到滾筒,以此防止骨盆向後旋轉。
3. 每做一次髖關節外轉,上方的手就監測骨盆有沒有跟著跑,做完一次就確認骨盆位置是否還在正中位置。
三、腳板向後頂牆
有些人在做蚌殼式會覺得大腿前外側會出比較多力,這可能是習慣用髖屈肌來代償,因此可以請個案上方或雙腳腳板貼在牆壁上,上方腳板給牆壁一個向後的力量,保持頂著並做髖關節外旋動作,有研究指出這樣的方式能減少大腿前測的髖屈肌出力(Jeong SG et al., 2019),可能能使個案想做出更多髖關節伸直動作,使臀部有更多的感受,當然也可以讓髖關節伸直多一些,與身體呈一直線下做髖關節外旋,這樣對於臀中肌後束會有更多刺激。
小結
蚌殼式是一項常見且入門的臀中肌訓練,若找不到臀中肌出力的感覺,可以試試這次阿涵分享的方式,調整身體其他關節的位置,相信對於矯正運動能帶來不一樣的效果及感受喔
參考文獻:
Jeong, S. G., Cynn, H. S., Lee, J. H., Choi, S., & Kim, D. (2019). Effect of modified clamshell exercise on gluteus medius, quadratus lumborum and anterior hip flexor in participants with gluteus medius weakness. Journal of the Korean Society of Physical Medicine, 14(2), 9-19.
-
【#復健觀念|為什麼通常會優先處理「關節腫脹」?】
在受傷後的急性期,或是手術後的復原階段,關節腫脹常常是許多個案最直接的困擾。
特別是當伴隨紅、腫、熱、痛等明顯症狀時,更是專業人員在評估與治療上,必須優先處理與控制的目標! -
【旋轉肌撕裂要開刀嗎?4個你該知道的重要考量!】
旋轉肌是肩膀在動作時提供穩定的肌群,通常可能會因爲意外傷害或是自然退化而出現撕裂的狀況,但撕裂其實並不代表需要立刻開刀,有些患者即使撕裂可能並不會出現嚴重的疼痛或是影響到日常生活,但有些患者則會出現肩
-
【發炎,多休息有幫助?不能運動太難過了吧!3個組織發炎的復健觀念】
發炎,是求醫過程中很常聽到的詞。發炎是不好的現象嗎?其實不是,發炎反應是免疫系統抵抗病原體的正常程序,也開啟了組織修復的開關,但有時候發炎持續太久加上疼痛,難免讓人懷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發炎的時候我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