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曜專欄
回家路卡關?狹小巷弄下的「袋地通行權」,保障你的歸家之路!
回家路卡關?狹小巷弄下的「袋地通行權」,保障你的歸家之路!
這種情況可能涉及袋地通行權。袋地一詞源自日語,原指與外界沒有聯絡道路的土地。為了促進土地的經濟效用,避免土地因無法通行而廢棄,我國《民法》第787條因此設立了此項權利。
依據《民法》第787條的規定:
- 權利主張條件:當土地與公路沒有「適宜之聯絡」,導致該土地無法進行「通常使用」時(且非土地所有人自身行為所造成)。這項條文的立法目的在於,對不通公路或通行極為困難的土地,適度限制其周圍土地所有權人的權利,允許袋地所有權人通行周圍地以連結公路,以確保土地的完整利用。
- 通行範圍與方式:有通行權者(如本案例中的甲),應在通行必要的範圍內,選擇對周圍土地(如乙的土地)損害最少的地點及方式進行通行。這旨在兼顧周圍鄰地的利益。
- 損害賠償:通行權人對於周圍土地因此所受的損害,應支付適當的償金。
然而,袋地通行權的行使並非無限上綱。若土地所有人主張通行權僅是為了追求便利或捷徑,而非為了解決土地無法「通常使用」的問題,則不應被允許。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53號民事判決明確指出,此通行權的設立目的在於解決土地與公路無適宜聯絡的困境,促進袋地利用。如果通行權人已有其他可通往公路的自有土地,即使經過他人土地會更為便利,也無權主張依此條文通行。
此外,袋地通行權的範圍應以使土地達到「通常使用」為限。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1399號民事判決亦強調,此權利是對周圍地所有權的限制,因此不應為了通行權人個人的特殊用途、或者追求道路的整齊美觀等市容考量,而損害到周圍地所有人的利益。
綜合上述,回到本案例中甲的情況:雖然乙的土地上有一條小路,但因其過於狹窄,導致車輛無法通行且行人需側身而過,這顯然不符合土地應有的「通常使用」狀態。根據《民法》第787條及相關法院判決的解釋,這種通行困難已構成「無適宜之聯絡」。因此,甲可以對乙主張其袋地通行權的存在。
-
簽了字想反悔?「契約審閱期」不是你賴帳的藉口!
屋主委託房仲售屋,成功後卻主張契約未給予審閱期而無效,企圖規避服務費。根據《消費者保護法》,定型化契約應提供30天審閱期,企業經營者以條款要求消費者放棄該權利則無效。然而,若消費者在簽約時已了解條款內
-
不動產「借名登記」是陷阱?小心出名人擅賣、拒還,你的財產可能不見!
不動產「借名登記」是將房屋登記在他人名下,常見於隱藏財產目的。然而風險極高,出名人可能擅自處分不動產,即便買方知情仍屬有效,借名人無法討回。出名人也可能拒絕返還,借名人需負舉證責任,證明借名關係存在
-
房產沒登記,房子就不算你的?一屋二賣下的善意取得真相!
買房只給鑰匙沒過戶?當心房子被賣第二次!不動產物權變動以「登記」為生效要件與公示表徵。即使您已入住,若有善意買家信賴登記並完成過戶,依善意取得制度,其權益將受法律保護,甚至可要求您遷出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