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文章
好書心得分享~釋放疼痛
現代人常有長期肌肉、關節疼痛的現象,當面對疼痛時,我們可能習慣拿出熟悉的藥物試著減緩它,但可惜的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順利改善疼痛的經驗,尤其是慢性疼痛。事實上,慢性疼痛並非大家想的那麼單純,甚至是醫護人員可能也沒有那麼了解疼痛,釋放疼痛這本書帶我們了解疼痛背後的科學,疼痛是如何產生又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這其中牽涉到神經系統、肌肉骨骼、內分泌等許多層面,在我們學會控制疼痛前,先好好了解它吧!本篇阿涵將簡單分享書中的幾個重要觀念呦~
疼痛,是神經系統發出的警訊!
疼痛是什麼?當我們身體受傷時,疼痛往往產生不舒服的感受,然而換個角度想,疼痛的背後意義,其實是身體給我們的一個警訊,舉個例子,當我們不小心踩到尖銳物品時,為什麼我們可以快速地把腳收回,因為大腦告訴身體這個尖銳物品是很危險的,如果再踩下去可能會造成身體損傷,所以疼痛是警示燈,提醒我們的身體結構可能即將或正在面臨傷害。
但疼痛和我們的肉身傷害經驗有絕對的關係嗎?答案是不一定,有另一種情況是,當身體長期受疼痛折磨,疼痛可能也表示身體在處理這個訊號的路徑中發生問題!比如,慢性下背疼痛的人,有些人只要一彎腰的動作,就會感到疼痛,但實際去檢查身體真的有嚴重的結構損傷嗎?其實也不一定,這可能表示長期疼痛讓痛覺敏感化,小小的疼痛被放大成好幾倍的感受,造成身體認為些微的彎腰動作就會危險,因此立刻傳達疼痛的訊號。
現代人長期肌肉骨骼疼痛的原因
本書歸納出三個造成現代人肌肉骨骼疼痛的原因:
1.人類的壽命延長
2.重複、久坐的生活型態
3.生活中的壓力
從這三個原因中,可以發現與我們習慣性的身體使用方式和習慣的壓力思考模式有關。
習慣性的身體使用方式
人類是一種會「學習」的物種,而在不斷練習任務及動作的過程中,神經連結會越來越強,當學會後進而達到自動化的效果:像是小時候學握筆,不停重複寫字練習後,這項任務已深刻印在大腦中,當要再次執行時,身體很自動地就會去做,這樣的好處是讓事情做起來更有效率,大腦不用再花很多時間來處理。
但同樣的模式也套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動作中,當我們習慣下樓梯、蹲下時膝蓋習慣內夾,重複的動作模式,加上使用時間變長,膝蓋可能會開始產生疼痛,到我們老的時候,檢查時發現膝關節已經退化,這時你以為你的膝蓋長期疼痛是因為自然的老化,但老化與疼痛其實並沒有直接相關,你只是忘了思考這可能是長期不當使用膝蓋的結果。而同樣地,久坐的生活型態也是一樣的道理,一成不變的動作方式,最終造成肌肉、神經等組織失去彈性,固定不斷收縮的肌肉慢慢僵硬,形成慢性疼痛。
習慣的壓力思考模式
生活中的壓力與長期疼痛有什麼關係呢?壓力反應對於以前的人類,是一種面臨危險時才會啟動的反應,但在現代社會中,壓力反應卻經常發生甚至關不掉,試著想想看,有些人整天害怕遭受老闆的責罵與無法如期完成的工作量,又或是長期面對疼痛的患者,必須每天面對的身體疼痛與難過的情緒,這些事情造成大腦不停釋放壓力賀爾蒙,使掌管情緒、疼痛的腦區過度活化,肌肉張力上升、長期收縮消耗能量,甚至產生憂鬱及焦慮,若是面對相同壓力,卻又以同樣的思考模式看待,可能會持續對負面事件有預期心理,在過度擔心及緊張的情況下,身體對各種刺激產生過度反應(像是疼痛),加重疼痛的狀況。
找回對自己健康的控制能力
科技及醫療的進步,讓我們常常以為只要吃藥或是手術就能改善ㄧ切問題,許多患者對於疼痛並不了解,除了藥物也較少想到其他控制疼痛的方法,也有些患者認為藉由手術將身體出問題的結構修好,就能免於其擾,但實際上,仍有許多患者沒有因此改善疼痛,反而影響了原本的身體功能,藥物與手術其實並非唯一的治療方式。
從上述的例子,可以了解到導致長期肌肉關節疼痛的原因,與身體的各個系統都十分密切,且環環相扣。而這也提醒我們,想要控制疼痛,我們可以在這些系統上著手,試著主動訓練神經系統,增加身體多元的動作能力,來改變身體習慣的動作模式,減少也預防慢行疼痛發生,對於生活壓力源,我們可以試著先去辨識壓力的來源,並透過運動或是其他方式來減緩緊張、焦慮的情緒,進而控制壓力。
結語
這本書提供了許多疼痛科學的知識,讓大家了解到疼痛產生背後的機制,以及為什麼我們會深陷疼痛之中,另外,也間接闡述身心學的概念,並比較傳統與現代控制疼痛的方法。
在現代步調快速的社會中,當身體出現長期疼痛時,我們或許該停下腳步來思考,身體想告訴你的訊息是什麼,習慣的的生活與動作模式總讓人覺得理所當然,但我們需要花多點時間來覺察自己的身體與心理狀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並學會控制,才能避免陷入慢性疼痛。
-
【#復健觀念|為什麼通常會優先處理「關節腫脹」?】
在受傷後的急性期,或是手術後的復原階段,關節腫脹常常是許多個案最直接的困擾。
特別是當伴隨紅、腫、熱、痛等明顯症狀時,更是專業人員在評估與治療上,必須優先處理與控制的目標! -
【旋轉肌撕裂要開刀嗎?4個你該知道的重要考量!】
旋轉肌是肩膀在動作時提供穩定的肌群,通常可能會因爲意外傷害或是自然退化而出現撕裂的狀況,但撕裂其實並不代表需要立刻開刀,有些患者即使撕裂可能並不會出現嚴重的疼痛或是影響到日常生活,但有些患者則會出現肩
-
【發炎,多休息有幫助?不能運動太難過了吧!3個組織發炎的復健觀念】
發炎,是求醫過程中很常聽到的詞。發炎是不好的現象嗎?其實不是,發炎反應是免疫系統抵抗病原體的正常程序,也開啟了組織修復的開關,但有時候發炎持續太久加上疼痛,難免讓人懷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發炎的時候我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