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如何分辨叛逆與否?青少年心理諮商,台北青少年心理諮商
孩子是叛逆期?亦或心理健康出問題?
孩子看似我行我素、違反常規、執意唱反調的叛逆行為,相信是許多家長與老師心中的困擾,但孩子真的只是叛逆嗎?亦或是心理健康已出問題?這邊提出幾個標準進行區分,若您的孩子有以下狀況,就會建議帶孩子接受專業的協助喔!
#緩緩心林心理治療所
#知芯心理治療所新店所
孩子看似我行我素、違反常規、執意唱反調的叛逆行為,相信是許多家長與老師心中的困擾,但孩子真的只是叛逆嗎?亦或是心理健康已出問題?這邊提出幾個標準進行區分,若您的孩子有以下狀況,就會建議帶孩子接受專業的協助喔!
- 時間長短:根據發展心理學家的看法,各發展階段都有其思考或行為特性,以及相對應待處理的發展議題,而當議題無法被順利解決時就會轉換成發展上的危機,進而影響到個體的社交、情緒以及自我概念。譬如,一個原本個性乖巧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的過度自我中心與自我概念不穩定,若加上尋求同儕認同的發展任務不順遂,其延伸出來的行為與情緒問題都可能會被師長認定為叛逆,此時的孩子需要家長、老師的聆聽理解與耐心陪伴,協助孩子度過他(她)的階段性危機。但倘若孩子的情緒與問題行為並非一時性、階段性,而是已維持好長一段時間(譬如長達半年甚至一年以上)且沒有緩解跡象,此時就會建議帶孩子就醫接受心理評估或治療,以釐清是否有其他因素導致孩子看似叛逆的問題行為,譬如情緒調節困難,個性過於固執缺乏彈性,衝動控制不佳等。
- 互動模式:心理治療取向中的家族治療有個系統性的重要觀點,該觀點認為個案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是長期、負面互動模式下的產物。換言之,當我們評價孩子叛逆時,叛逆行為可能並非孩子一個人的事,有可能是不良互動模式下的結果。當談論到孩子問題行為與互動模式間的關聯性時,需要考慮的是孩子問題行為的頻率、強度以及維持時間,以及家長、老師對孩子問題行為的因應技巧。根據臨床經驗,當孩子問題行為越嚴重,家長、老師對孩子漸趨嚴重的問題行為疏於、無法甚至放棄應對時,惡性循環下將會惡化孩子的問題行為,此時建議帶孩子接受心理治療或親職諮詢,藉此調整負面的親子互動模式。
- 醫療診斷:許多時候家長、老師認定的叛逆行為,可能跟我們常聽到的心理疾患有關。譬如,注意力不集中且過動、衝動的孩子,因為跟監控注意力與抑制衝動的腦前額葉功能不佳,導致在學校上課時常分心、動來動去,跟同儕互動時常出現他人不適的侵擾行為且情緒反應激烈;又有如自閉特質的孩子,因為固著偏好且過度自我,只對特定的事物或話題感興趣,加上在起始與維持人際互動上有困難,而被師長或同儕認定為不聽話、驕傲甚至孤僻。當孩子的問題行為與心理疾患有關時,就應在身心科(心智科)門診持續觀察追蹤並積極接受心理治療(必要時可能需要藥物治療),除了緩解孩子的不適感外,透過醫師、心理師、家長以及老師的多方合作,也能讓家長、老師更清楚孩子的狀況,以及習得應對孩子問題行為的技巧。
- 適應程度:當孩子的叛逆行為,已明顯影響其在家與學校的人際、情緒以及學業表現時,此時應考慮讓孩子接受心理治療。譬如,當孩子因為常蹺課、逃學,導致在學校的學業表現一落千丈,在學業表現無法獲得成就感除了對孩子的自信心與情緒有負面影響外,也可能讓孩子尋求跟自己有類似問題行為的交友圈,進而加重孩子的叛逆行為。
#緩緩心林心理治療所
#知芯心理治療所新店所
相關文章